日前,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针对农业水价改革的意见和方案或将于5月份推出。目前先期试点的80个县农业水价改革工作正紧锣密鼓地推进。改革的目标是在保证农民基本用水需求的同时,建立多用水多花钱、少用水少花钱、不用水得补贴的机制。
在我国,农业用水占水资源消耗总量的比重很大,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用水方式比较粗放,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一直低于0.7至0.8的世界先进水平,根据我国现有的水资源状况测算,粗放的农业用水不可持续,农业用水改革迫在眉睫。
我国的水资源经历了从公益性无偿供应到政策性低价供应,从低价供应到按成本核算和按商品价格管理和计费,水价随着水资源的短缺逐步提高。纵观我国水价改革过程,可以预计,随着今后我国用水量的不断增加,水价还会进一步提高,这将对农业发展带来更为严峻的考验。但是,由于水价长期不能反映资源稀缺程度,既影响社会资本投资水利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农民节约用水。因此,加大农业节水力度,推进农业用水改革将是我国水资源政策的必然选择。
然而,农业水价改革并不容易,一方面要改变农民用水无价的陈旧观念,控制农民用水总量并建立定额制度;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和完善水权制度,彻底解决上下游争水问题。
农民是用水的主体,农业要节水,就需要激发农民节水的内在动力,需要让农民认识到水资源并不是没有价格的,使用它就应该付费。而对于大多数中国农民来说,并没有这些概念,因此需要加强普及教育,促使农民转变观念。
推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还需要解决水权的问题。我国的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都来自于各大水系,每个水系每年的径流量是有限的,上下游经常会由于用水而产生争水现象。因此,需要国家根据各地区用水需求,设定农业用水配额,即农业的水权。如果用超了,从以后的配额中扣除,如果节约了,就应该有奖励。
提高农业水价,是由水资源日益稀缺所致,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必然会提高用水价格,至于如何消化这些成本,保证农民的基本用水需求,就要靠精准补贴了。针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国家必须制定相应的补偿政策,对农业用水和农民收入进行补偿。一方面提高水价,增强农民节水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业供水、节水等系列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也可以在提高农民用水价格的同时,从工业化用水收取部分费用设立专项资金补贴给农民,降低农民负担。这既利于促进节约用水,也能降低农民水费支出,体现工业反哺农业的内涵。
通过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能让水价更好地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发挥水价在节水中的杠杆作用,从而实现节约用水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