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4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中药材保护和发展的国家级规划,对我国中药材资源保护和中药材产业发展进行了全面谋划。
《规划》提出,力争到2020年,中药材资源保护与监测体系基本完善,濒危中药材供需矛盾有效缓解,常用中药材生产稳步发展。同时,中药材科技水平大幅提升,质量持续提高。中药材现代生产流通体系初步建成,产品供应充足,市场价格稳定,中药材保护和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指出,中药材是中药工业的生产原料,我国中药材保护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由于土地资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部分野生中药材资源流失、枯竭,另一方面中药材生产技术相对落后,重产量、轻质量,滥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现象较为普遍,导致中药材品质下降,影响中药质量和临床疗效,损害了中医药信誉。此外,由于生产经营管理较为粗放,供需信息交流不畅,价格起伏幅度过大,也阻碍了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为解决这些问题,《规划》在中药材资源保护、发展中药材种植养殖和加强中药材生产流通监管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指标。这些指标包括:到2020年,中药材资源监测站点和技术信息服务网络覆盖80%以上的县级中药材产区;100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野生中药材实现种植养殖;种植养殖中药材产量年均增长10%;全国中药材质量监督抽检覆盖率达到100%等。
(黄 鑫 陈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