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银行面临的困境都很相似。
“经营类贷款越来越不好做。”一位农商行信贷部经理对记者大倒苦水。
经济下行使得当地很多企业面临亏损,曾经的贷款大户却成了如今不良贷款的潜在隐患。市场需求降低也是经营类贷款业务发展面临的新困难。“很多企业都处于过冬期,扩大生产的意愿不强,所以资金需求也不旺。”上述信贷部经理说。
危机总能成为倒逼创新的最佳利器。个人消费贷款正成为农村金融机构信贷业务的新宠。
“个人消费贷款是调整农信社客户结构、期限结构、品种结构的优良产品,也是农信社作为社区银行的优势品牌。”中部某农村商业银行董事长表示,在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转型提质中,加大消费贷款的研发推广正是信贷业务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
《农村金融》周刊记者调查发现,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农村金融机构若要持续健康发展,靠企业经营类贷款单打独斗的局面或已难以为继。
于是,调整信贷产品结构、扩大目标客户群体,被很多农村金融机构作为转型任务的重点工作。
业内人士认为,我国经济步入转型期,传统的投资拉动已动力不足,消费拉动的重要性凸显。随着消费者理念与需求的新变化以及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消费金融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消费信贷也因而逐渐成为农村金融机构眼中信贷业务发展的新动力。
“相对于企业而言,个人客户购房、买车、旅游等消费需求很大,而且持续增长的趋势很明显。”一位农商行信贷经理告诉《农村金融》周刊记者,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有了提前消费意识,消费信贷业务的市场潜力巨大,这也是农商行开始增加消费信贷业务比重的原因之一。
应对利率市场化则是另一个重要缘由。
“利率市场化之后,我们的利差会减少,要想增加利润,必须开发更多高收益产品,例如消费贷款。”吉林长春农村商业银行消费时贷中心总经理助理赵振球告诉记者。
据其介绍,该行去年12月28日推出的个人消费贷款产品——“融谊贷”的年利率最高可达13.375%,贷款金额从8000元至30万元不等。
“利率虽高,但由于我们采取的是等额本息的还款方式,所以客户每月支出的利息其实并不多。”赵振球解释说,高利率并不会给客户带来很大负担。
“‘融谊贷’是一款无抵押无担保的信用贷款产品,因此,对客户资质的要求也比较高。”赵振球介绍说,为了控制风险,“融谊贷”面向的客户群体主要是公务员、大型事业单位及国企员工等。
“融谊贷”产品推出3个月以来,已发放110多笔贷款,金额1200多万元。
然而,一些农村金融机构对风险的防范态度则更加谨慎。
同样是针对在政府、事业、企业单位工作的上班族,河南安阳商都农村商业银行推出的“白领消费通”却是一款担保贷款产品。
谨慎态度源于过往的经验教训。
“我们之前也推出了个人消费信用贷款,但是当时信用环境不好,信用贷款缺乏约束力,形成了不良贷款。”该行信贷管理部副经理杨锋亮解释说。
“不过,现在社会经济环境越来越重视个人征信情况,征信体系也在不断完善,这类消费贷款的风险会逐渐减小。”杨锋亮补充说。
安徽泾县农村商业银行对于消费贷款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定位。
2014年,该行推出了林场职工个人消费专项贷款、公务员专项贷款、农民基建房按揭贷款等消费贷款,然而利率都比企业经营类贷款要低,约在5.35%左右。
该行业务管理部经理徐学龙坦言,“我们推出消费贷款并不完全为了盈利,而是在推动普惠金融的同时,吸引更多的‘长尾客户’群体,不断扩大市场份额。”
基于这一设想,尽管该行消费信贷产品普遍利润较低,但是消费类贷款却占了贷款总量近20%的比重。
“加大消费信贷业务的比重,有助于农村金融机构细分贷款种类和客户种类,细化业务流程,实现差异化服务。”一位农商行管理高层这样理解发展消费贷款的必要性。
基于这样的共识,长春农商银行特意将信贷部门一分为二——负责经营类贷款的微贷工厂和负责消费类贷款的消费时贷。
他们划分的不仅仅是业务种类,还有业务经营流程。
“与经营类贷款由一位客户经理负责贷款整个流程的传统模式不同,消费时贷采取的是流水线式工作方式,一笔贷款的放款流程由数位客户经理交接完成,每位客户经理负责一个环节。” 该行消费时贷中心总经理助理赵振球认为,这种流水线式放款流程使得客户经理分工明确,细化了办理流程,也更易管控风险。
一些农村金融机构敏锐地发现了互联网金融在开展消费信贷业务中的促进作用,并充分利用了这一点。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推出微信贷款服务,客户可以通过关注重庆农商行微信公众账号,录入相关信息,即可在线申请汽车按揭贷款等个人消费贷款产品。
“客户可以在线查询贷款审核进度,银行系统审核通过后,客户经理会主动联系客户提交贷款资料。如果符合贷款条件的话,最快1天就能完成放款,最高可贷1000万元。”该行工作人员介绍说。
此外,利用互联网的大数据分析来帮助产品研发,也是农村金融机构正在尝试的工作。
北部一家农商行依托其他业内银行的资源,通过与全国公安部、社会保障局合作,建立起数据库,通过对个人客户的信息采集,对目标客户进行分类,研发更有针对性的个人消费贷款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