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3月3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茶缘

清栀

    风吹帘动雨纷纷,夤夜烹茗香溢熏。

    嫩叶尖尖开雅兴,清泉汩汩洗凡尘。

    是非莫问从容客,富贵无求淡漠心。

    浊耳不闻窗外事,闲来千盏铁观音。

    ——题记

    茶对于我,不是天机,乃是人情。

    认识茶,爱上茶,皆是因他。他别号落梅子。因为热爱写诗,也就与我相识,起初听闻“落梅”一名,以为典出李后主的“砌下落梅如雪乱”,以为他是一个容易悲戚无法自拔的人,后来才知道此名来自李太白的“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认识他的那一年我处于人生的最低谷,以茶为诗、以诗为生活的他,为人随和,真诚待人,不但帮助我走出阴霾,还很慷慨耐心地给我普及茶知识。他常说:“在我身边喝茶的年轻人还是较少的,而且习惯性的认为喝茶者多为中老年人或成功人士。他们说生活节奏那么快,工作压力那么大,没有闲功夫喝茶。”其实在遇见他之前我也是这样的,认为茶叶不过是给白开水添点味道,只当是一种解渴饮料,对于所谓的茶道和茶文化,只能是在电视剧里的情节:成功人士的家里总是摆着一张日式茶桌,桌上有韵味十足的紫沙壶和好多个小杯子,只见这个杯子倒过去那个倒过来,茶便泡好了。

    遇见落梅子之后我开始了解茶,爱上茶,以致离不开茶。直到现在,我都喜欢在寂静的深夜给自己泡一杯清淡的绿茶,然后伴着台灯的暗光和淡淡的茶香,捧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静静读,感受茶和文字共同瀹合出的色、香、味、形之美。朋友常笑我不管在哪只要遇到泡茶的时候我总会凝眸,生怕错过了什么。其实我是喜欢那份感觉,小小的茶叶在滚沸的水中慢慢舒展,渐变得光泽又圆韵,水性十足,宛如小龙女的纤足从白纱上轻盈地落下。那一秒,身体的负重都被掏空,最自然的精髓袅袅释放,丝丝缕缕的暖意氤氲而升,心里一份小小的满足,让自己暂时忘却日间繁杂的往事,惬意而又轻松。难怪梅子说品人生犹如品茶,大概就是这个意境吧。

    第一次正式地接触茶是与落梅子见面时,那时我也还算是一个完全不懂茶的人;但对落梅子来说却是满心醉意,茶几就像是一个舞台,一杯,一盏,一壶,一水,一叶都感受到了一种禅境,似乎懂与不懂,人与人之间,人与天地之间都能相容,相知。这就像诗歌,尤其是现代诗歌,就算你一句都看不懂,却能够让你喜欢,甚至着魔。初来饮茶,他排出一长串茶名,一样一样的泡出来,饮后才感觉到茶叶间的不同滋味,不同泡法,不同温度,同一种茶的味道也各有不同。这才真正佩服了落梅子的茶艺。但他却很谦虚,没有一点得意之情。到了早晨,我们的茶会以一杯清香的菊花收尾,陶渊明式的韵味,作为终章再合适不过了。茶会结束,也就有了一首离别的诗。

    那晚,茶的世界让我眼界大开,直到现在,我也没有再遇上那样的好茶和好兴致了。但是落梅子告诉我,茶道之中,原本就有一期一会之说,随大化而行,不可强求,进而使人领悟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真谛所在。得鱼,不必再执着于筌。佳茗也好,清水也罢,若以茶道的眼界去看,心胸会越来越开阔,不去固执己见。这就是落梅子带给我的顿悟。

    怀着对前人的景仰之情和对诗意生活的向往,落梅子开了自己的茶舍——落梅轩。我时常走着走着,不经意间就会来到落梅轩。伸头张望间,落梅轩主人如果正在里面,就会笑着邀请:“进来喝杯茶吧。”不管是否认识,四海之内皆兄弟。若然客兴之所至,则坐于茶几前,点茶敬茶品茶,畅谈人生。若客觉不便,则不强请,任客自便。也许对他而言,茶已经融入到生活当中,如雪花飘入河流中,虽然消失了踪影,却是真正融入河流的血脉中,在天地人之间循环。

    茶能有此去处,爱茶之人能有此去处,犹如回归。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