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越来越多地卷入其中,成为此间的“高危群体”。有关专家和企业负责人表示,除了外部监管乏力、企业自律不严等因素外,类似“阴沟翻大船”的食品安全危机凸显的“半截子”产业化现状不容忽视,即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高度集约的食品工业不匹配。如何在理顺监管体制的前提下,推动涉农企业转型升级,从而带动农业加速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进程,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食品安全事件“转轨”
涉农企业成“高危群体”
多位业内人士和企业负责人表示,以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丑闻为标志,国内食品安全事件突破了此前小作坊、黑窝点式的制毒造假模式,“大块头”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越来越多地“失足落水”,成为新的丑闻主角,这一趋势值得重视。
吉林省农业委员会主任李国强指出,从近年来发生的案例来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日渐成为新时期食品安全事件的“高危群体”。由于体量大产业链长,且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农民,一头连着成千上万的城市消费者,危机一旦发生,往往危害大、损失重、影响远。
面制食品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刘晓真指出,三鹿和双汇的教训充分说明,和以前的作坊式加工不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批量的工业化生产,一旦出事,就是大面积的食品安全恶性事件,“阴沟里翻大船”的后果往往不堪设想。
分散小农对接大企业
“半截子”产业化存隐患
针对越来越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遭遇食品安全危机,河南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中心副主任田建民表示,在外部监管条件一定的情况下,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通常有道德层面、技术层面、产业层面等3种原因。
吉林省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主任李伟华指出,从三鹿和双汇的案例来看,如果把食品安全视为一个“木桶”的话,企业自我把关不严、政府部门监管不力无疑是一块明显的“短板”。但还要看到,作为整个“木桶”基础的“桶底”——分散的小生产从一开始就隐患重重。采访中,多家涉农企业都谈到了类似的烦恼和隐忧。
作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青岛万福集团以蔬菜和肉制品加工出口为主。为保证猪源,早期公司采用跟农户签订养殖合同的方式。按照约定,公司给农户提供猪苗,同时进行从饲料到防疫的“五统一”指导服务,农户出人工和场地,出栏后公司回收。集团党委副书记史欢民介绍,“这种模式刚开始还可以,后来慢慢就不行了。一方面,市场价格高了后,部分农民不遵守合同,私自把生猪卖给小贩;另一方面,有的农户滥用药,源头控制难。作为出口企业,这样做食品安全的风险太大。”
安全恐慌“倒逼”源头生产
农业产业化升级在加速
田建民指出,找准问题的“靶心”后,除了要继续加强监管力度,补齐“短板”,政府部门还应制定政策引导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走集约化、规模化之路;作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更应切实负起社会责任,严格把关,通过自身的市场影响力,倒逼源头实行标准化生产,为食品安全打造一个坚实的“桶底”。
为解决源头安全不可控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农业企业正在自建基地。一些地方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以及专业合作社进行对接,倒逼源头实现标准化生产。
(摘编自中国食品安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