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爱心菩提壶”让星云大师微笑颔首。
2014年5月,江苏宜兴市政府组织代表团赴中国台湾参加旅游素食文化交流。在与星云大师会面那天,来自紫砂艺术故乡的人们自然要把紫砂壶作为礼物送给大师。只见一位清秀素雅的女士手捧一把黄金段泥壶走到星云大师跟前,介绍说这是专门为此行设计的,名为“爱心菩提壶”。星云大师拿在手中认真观赏,不住微笑颔首。
这位女士是谁?在人才辈出的宜兴她为什么能够脱颖而出成为赠星云大师紫砂壶的创作者呢?
三十多年紫砂人生厚积薄发
她叫高洪娟,朱派紫砂艺术传承代表、高级工艺美术师。
2014年11月,在广州茶博会上,高洪娟受邀展示了她的创作精品。记者也有幸见到了“爱心菩提壶”的复制品,并了解到了它诞生的故事。高洪娟说, 2013年,她在宜兴聆听了星云大师的“快乐人生讲座”,大师说:说好话,做好事,存好心,人生就无处不自在!受此启迪,她构思创作了《菩提爱心壶》。这把壶外形古朴,将莲花和坐禅了无痕迹地融入壶中,不仅被代表团选定,也得到了大师的肯定和喜爱。
1962年,高洪娟出生于陶都宜兴丁蜀镇,自幼喜爱绘画、栽花植树,又受家庭熏陶,因此在18岁时就拜高级工艺美术师许成权、江建翔为师,进入宜兴紫砂工艺厂(一厂)徒工班学习。由于她天资聪颖、心灵手巧,又谦虚好学,因此经常得到花器大师朱可心的悉心指导,领会并掌握了朱派艺术的精髓。其间,还得到紫砂理论家潘春芳先生的艺术思想指引和影响。那个阶段的勤奋学习,为她打下了扎实的全手工紫砂技艺功夫。
1988年她被紫砂工艺厂选派进中央美院,进修学习紫砂造型设计和装饰艺术理论。使她在多年实践形成的扎实基本功上,通过理论学习提升了对紫砂传统工艺的理解和悟性,夯实了了她创作、创新的基础。
三十多年泥案前的紫砂生涯中,高洪娟不急不躁,潜心耕耘,执着追求,将朱派紫砂语言诠释得炉火纯青;并以师傅师祖为楷模,努力探索、推陈出新,先后创作出一大批佳构精品,获奖作品琳琅满目、引人入胜。
从器到人
演绎朱派“朴美”艺术品格
作为传承一代创意宗师朱可心紫砂艺术的第三代代表人物,高洪娟的紫砂艺术源流与宜兴紫砂历史名人朱可心密不可分。
如果要评宜兴上世纪三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紫砂界的旗帜性代表人物,德、艺、贡献、人品排在首位的非朱可心大师莫属!朱可心不到三十岁即以云龙鼎享誉美国芝加哥博览会。新中国成立伊始,政府挑选“七老人”:任淦庭、吴云根、朱可心、王寅春、裴石民、顾景舟、蒋蓉,组建成立蜀山陶业紫砂工艺合作社,周恩来总理亲自点名由朱可心任副主任,担任主要管理者,并参加全国民间手工业英模代表团,参加国庆观礼。
在艺术上,朱可心不仅超越前人、创新作品。《云龙壶》、《松鼠葡萄壶》、《松竹梅三友壶》、《提梁鱼化龙》、《报春》、《常青》、《翠竹》、《劲松》、《可心梨式》、《彩蝶壶》、《金杯壶》、《圣思桃杯》等代表作品脍炙人口;还以无私带徒闻名,不吝教导、倾囊而赠闻名。第二代像倪顺生、汪寅仙、潘春芳、许成权、曹婉芬、王小龙、高丽君、李芹仙等都受到大师的恩泽。作为朱派艺术的第三代传承代表,高洪娟秉承了师门的特点,勤耕泥台,虚心向艺,孜孜以求,德艺双馨;并将朱可心门派紫砂艺术的朴美上升为一种人格品味。
人如其壶
优雅淳朴滋味长
高洪娟在30多年的紫砂生涯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她始终如一做着优雅淳朴的自己,安静地坐在泥案前做壶和创作,这是她人生最美的时光。高洪娟常说自己脚重、口笨,不善交际和外出,只希望能把朱可心的“紫砂壶语”、师傅许成权、江建翔、潘春芳的学养,用心、用脑、用眼神、用双手、用感悟去表达出来!
人如其壶。欣赏高洪娟女士的紫砂壶作品,可以感悟她的性格、人格在制壶每一个环节的坚持与恪守。她对原矿紫砂泥非常挑剔,坚持标准;造型上对传统器的一丝不苟,花器布局独具匠心、捏塑部分栩栩如生;装饰上讲究灵动中不脱离生活和自然,凝重处释放妩媚;与书画跨界合作,苛求陶刻名手的质量。不求数量,但求内涵与品貌和谐相符;使用功能上,推崇大壶、提梁壶必须举重若轻,端庄处如化外方山子、玉川子在座,飘逸处如神仙中良师益友;小壶、朱泥壶在案沏茶,犹如美人出浴,无处不雅,妙不可言。她的众多获奖作品,如《朱式报春壶》、《南瓜壶》、《松鼠葡萄壶》、《蝶来有致壶》、《文人井栏壶》等得到了国内外收藏界的普遍喜爱。
近几年,在紫砂艺术市场,朱可心一脉有一大批中青年杰出代表厚积薄发,其作品熠熠生辉。他们身上有共同的紫砂基因:朴实、慎独、平静、典雅;反映在作品中,呈现为紫砂的原真、传统、精工、文气。其亲和、谦逊、包容和学养在紫砂收藏界获得一致的认可。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高洪娟所代表的朱派紫砂艺术正如山中桃花,自在地盛开着自己的春景,惊艳的目光仿佛与她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