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那扇还覆着薄霜的工作间大门,托尼·泰兰,美国史密斯茶企(Steven Smith Teamaker)的首席买手,正在整理大吉岭初摘茶的样品。在茶叶的世界里,印度每年第一批采摘的茶叶的美誉度堪比香槟。终于,在泰兰历经三周试尝100种大吉岭样茶后,确定了两种作为史密斯第47号Bungalow茶的原料。史密斯茶有一个系列由80款不同口味的茶组成,Bungalow就是其中一款,因为该系列茶口味受到好评,史密斯茶企成为美国顶尖的茶叶品牌。
建立“史密斯茶企”之前
史蒂文·史密斯,史密斯茶企的负责人,一个65岁的银发老先生,早在30年前就开始经营茶叶。他曾在1972年推出了Stash茶,这款茶的主题是存封的回忆,它充满了史密斯对祖母亲手熬煮的红玫瑰甜茶的依恋,祖母的家在波兰的东南部,每逢天空下起雨,祖母的屋内就飘满了玫瑰茶香。准确地说,那时史密斯眼中的茶是一条通向20世纪60年代的路径,那段岁月中,不仅有祖母,还有他在越南服役海军时的生活。
1971年,史密斯一个在波兰的朋友正在启动一个叫阳光自然食物的公司,致力于推广在那个时代初露头角的有机食品。史密斯听后就有了想参与的念头,于是也就有了Stash茶。1993年,史密斯把Stash卖给了一家日本公司,第二年泰舒茶(Tazo)问市,并调配出高档款“禅”——绿茶+摩洛哥薄荷,以及“苏醒”——类似英式早餐茶的风格,它们以史无前例的每盒4.49美元的标价高于当时美国茶叶大众价每盒2美元。这在社会看来,泰舒就是满脑子幻想的理想主义者,简直就是在耍新时代的幽默。然而,1999年星巴克以900万美金收购了泰舒,史密斯在被收购后又继续工作了7年,然后就退休居住到法国。
不过很快,史密斯就发现退休不适合他。在法国的这一年中,他开始痴迷于法式风情,时常从罗纳河谷中的酿酒师那里寻找灵感。回到美国后,在2009年买下西雅图市佛瑞蒙大桥附近的一座前身是铁匠炼铁室的房屋,创造出他的第三个茶品牌——Steven Smith Teamaker。
因着在法国普罗旺斯浸润一年,史密斯开始奏起浪漫优雅的旋律。史密斯系列产品外观包装都有精致的黑色框架,并且印有编号,这些号码都在官网上可以找到其所对应的产品及配料、成分,让大家知道每一款独特的口味究竟是从何而来。史密斯说:“目前,茶界还没有人这么做呢!我应该算是先行者。”
创新产品 严谨考量
史密斯和泰兰是怎么认识的?在泰舒卖给星巴克的前两年,21岁的泰兰徘徊在泰舒的大门口,毫无茶专业知识的他还煞费苦心地准备说服史密斯雇他当搬运工。然而泰兰注定受到上天的眷顾,史密斯意外地聘用他协助经营茶叶,顺便教他喝茶。于是,泰兰的茶事业渐渐步入正轨,并在2004年得到晋升,成为首席买家。那段期间,他经常去斯里兰卡和印度,选原料茶,还和竞争对手立顿同台标价。史密斯隐退后,泰兰在星巴克旗下的泰舒继续工作,但听说Steven Smith Teamaker成立后,他当即跳出泰舒,以合伙人的身份再度联手史密斯。
泰兰说:“史密斯茶叶的美妙之处正是我们专注经营的结果,可以说每一款茶都是我们灵感迸发出的火花。为了让茶完全达到奢华茶的标准,史密斯采用了非比寻常甚至有些冒险的做法,准确地说是让行业人不能接受的做法。你能想象么,在我们的茶里,你可以闻到威士忌、波本、朗姆的味道,还有波兰冷烟的气息。”
此外,泰兰说测试茶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茶本身很复杂。尽管在同一片土地种上一片相同品种的茶树,可因为自然条件的影响,每一株茶树的口感却不相同,因而价格也有差异。有一次泰兰采回一个样本,产品研发部想利用其开发新品,于是拿来和样品库的标本展开详细的比较,从叶片外观、浸泡度和口感等方面逐层研究,最后还配上佛手柑油和洋甘菊花瓣。一切都是为了符合史密斯的标准。
以兼容的战略占据市场
泰兰认为,质高于量;战略上讲,建立长久的关系远比和同行大佬厮杀要重要。史密斯茶业的原料资源很丰富,小至埃及家庭农场,大到中国大型加工厂,而且每次采购时,泰兰和史密斯都亲自挑选。史密斯凭借着30多年在茶业耕耘的积淀,他身后的关系网已遍布全球,而他敬业的态度和Steven Smith Teamaker这个新品牌见露头角的喜状,也正在鞭策着自己散发热量。
正是因为这样的战略定位,这家目前只有几十人的公司所创造的价值早已赶上泰舒被收购前的一半,而且产品在美国境内2000多家商店的货架上均有销售。同时,Steven Smith Teamaker在欧洲、亚洲、加拿大等地区和国家的市场中,也在以一种泰舒无法企及的方式扩散知名度。
总结下来,按史密斯的说法,史密斯茶企之所以成功,离不开一个公式:前期的深厚积累+表现茶叶口感的开拓性方式+积极齐心的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