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用真情开拓供销合作社事业
——记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恰卜恰供销合作社主任王军
□ 本报记者 叶梓

    今年是王军在供销合作社工作的第30个年头,对于45岁的他来说在供销合作社工作的日子几乎占据了他生活2/3的时间。然而这30年,对于王军,与其说是在供销合作社工作,不如说是与供销合作社一起生活。与许多坚守在供销合作社事业第一线的人一样,王军对供销合作社的感情非常深厚,可以说是难以放下、难以舍弃。

    留下来  同患难

    王军说,他放不下供销合作社,因为供销合作社是在背后支撑他成长的坚固力量。

    1985年,初中毕业的王军进入到了距离恰卜恰镇200多公里的石乃亥乡供销合作社当学徒,半年后成为了石乃亥供销合作社的一名营业员。那时王军15岁,还是一个半大的孩子。供销合作社的工作不仅帮家里解决了开销的燃眉之急,也为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在供销合作社工作了几年后,王军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商校。本该是高兴的事情,却让王军陷入了两难。供销合作社的工作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不能放弃。可是,知识的吸引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来说也是难以抗拒的。该怎么办?那时的王军非常苦恼。

    就在王军左右为难之际,还是供销合作社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当时的石乃亥供销合作社有几个带薪求学的名额,王军也获得了这样的机会。“供销合作社是我的再造父母,我很感谢供销合作社。所以就算后来有很多好机会,我也一直不愿意离开它。”王军说。

    带着一份感激之情,王军在供销合作社岗位上工作更加努力了。出色的工作能力很快便得到了认可,1997年王军接任了恰卜恰供销合作社主任的工作。恰卜恰供销合作社是一个成立于50年代末的基层社,改制时由于恰卜恰镇临近共和县城,恰卜恰供销合作社作为一个城乡结合部被保留了下来。这是当年共和县12个乡镇中唯一一个被保留下来的基层社,也是共和县供销合作社系统中唯一一个从没有中断过业务的基层社。

    基层社虽然保留了下来,但是各种问题和矛盾特别突出,资金短缺、人员流失、业务萎缩,经营状况已经到了举步维艰的境地。在许多人眼里,恰卜恰供销合作社的状况已经很难扭转了。而这时,当年和王军一起在商校读书的同学纷纷在外地做起了生意,不少和他要好、赏识他的同学和朋友都邀请他一起到沿海工作,甚至愿意高薪聘请他去担任经营主管,他都毅然拒绝了。“当时我已经是恰卜恰供销合作社主任了,要是连我也走了,供销合作社就真成了一盘散沙了。”王军说。

    怀着对供销合作社的深厚感情和对养育他的这片热土的不舍,王军顶着外界的质疑,开始考虑如何才能走出困境,重拾农牧民群众对供销合作社的信任。“供销合作社是自我父辈起就面向广大农民群众服务的,深受人们的信赖,不能让好不容易积累的资产随着改制流失掉了。”王军说,“我到恰卜恰时,供销合作社还有38名员工,他们都是一直在基层任劳任怨工作了多年的老员工,不能让他们无处可去。”

    坚定了信念的王军,在恰卜恰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采取承包、租赁等方式,先把供销合作社的资产保留下来。后来,成立了恰卜恰供销股份合作社,通过入股、买断工龄、分流经营点等方式慢慢地恢复供销合作社的服务。在王军的带领下,恰卜恰供销合作社日渐振作起来,保住了资产、守住了阵地,也改变了人员流失状况,更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到供销合作社工作。

    对于现在的王军来说,供销合作社与他就像是鱼与水,不是不离开,而是离不开,他已经将自己完完全全地融入其中。

    走出去  拓市场

    恰卜恰供销合作社所在的共和县农业区少,主要以放牧为主,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几百亩的草场可供放牧,羊毛买卖成为了当地人的主要收入来源。对于当地的供销合作社来说,牧民的羊毛能否顺利销售出去,则是其面临的最主要工作。

    王军接手恰卜恰供销合作社时,当地的羊毛收购主要以自产自销为主。为了拓展经营范围、扩大供销合作社的影响力,王军用最原始的方法给自己来了一场又一场说走就走的收购之旅。那时,他自己领着一个队伍带着车、带着秤、带着现金,客户需要哪个州的羊毛,他就去哪个州收购。“那时经常跨地区的去收羊毛,风里来雨里去,吃饭睡觉都不按点。最远的一次去到了海西州的格尔木市,距离共和县有16个小时的车程。等到达了目的地,我的两条腿都僵硬了,下车时差点跪倒在地。”说起那时的情况,王军十分感慨。“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慢慢地拓展了自己的关系网,也壮大了自己的队伍。”

    王军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在他的努力下,恰卜恰供销合作社的羊毛收购变得系统化了。不仅收购网点发展到了70多个,还拉起了一支400人左右的农牧民经纪人队伍。

    很多公司开始慕名来找王军合作。恰卜恰供销合作社先后与河北省三利纺织有限公司、河北太行毛纺集团、青海友林高科技开发公司、青海省土产公司等省内外知名企业成为了生意伙伴,签订了长期的农畜产品购销合同。从2008年开始,恰卜恰供销合作社共收购羊毛8000余吨,占全州羊毛产量的90%以上。此外,蜂产品每年的购销量也在40吨左右,年营业额达36万余元。

    2012年,对于王军来说意义非凡。那年,他在广东参加高级经纪人培训班,在佛山观摩时看到当地有一个社区服务站,模式很新颖,做得很好。近几年,国家对民生问题特别关注。王军看到了这一点,他认为这也许是发展供销合作社的一个突破点。培训班结束后,他便立即在恒德商贸有限公司下注册了家政服务网络中心。筹备初期,他首先联系了几个高档小区,尝试进行物业管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12年商务部开展了一个针对家政中心的项目支持,要每个县搞家政网络中心的试点。通过积极争取,2013年恰卜恰供销合作社家政服务网络中心试运行,这在青海省供销合社系统是唯一一家。目前,该家政服务中心已完全立足于共和县,其物业管理、污水处理的项目已经延伸到了其他县。

    在王军多元化发展的思路下,目前恰卜恰供销合作社拥有四星级宾馆一个、四星级的茶餐厅一个。此外,还成立了恒德商贸有限公司,下设物业公司、汽车租赁公司、便民服务大厅。此外,还成立了家政服务网络中心,为当地的农牧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心换心  系真情

    “王主任是个处处为职工着想的人。”说起王军,供销合作社的老职员总是赞不绝口。供销合作社改制时期,退休职工安置成了一个老大难问题,面对在供销合作社工作了一辈子的老职工,作为供销合作社的当家人,王军总是千方百计想方设法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保障老职工的基本生活。对于王军来说,供销合作社就是他的家,供销合作社的职员就是他的兄弟姐妹。

    1999年,一名恰卜恰供销合作社的职工在收购羊毛时突然心脏骤停昏迷了过去,情况非常严重,医院当时就下了病危通知。王军在接到消息后立即赶往医院与医生沟通,被告知若及时转送医疗设备更加完善的医院并立即做手术或许还有救。然而转院就意味着需要更高的治疗费,这名员工家里根本承担不起。王军了解情况之后,立即拿出钱先垫付了一部分医疗费,并找了州医院的领导作担保。然后,他在供销合作社内发起了捐款,手术做完了费用也凑齐了。现在,这名职工已经恢复了健康并继续奋斗在工作岗位上。每每说起这件事,这名职工就非常感动,说:“王主任就是我的救命恩人,没有他,就没有现在的我了。”

    生活中对员工亲切热情,工作中,王军也是一个贴心人。由于共和县藏族人口占了67%,当地藏族群众大多不会汉语,在上学的时候王军就学习了藏语。参加工作成为经纪人之后,王军更是恶补了很长时间的藏语。“作为经纪人,是要与农民直接联系的,首先要能顺畅交流才行,只有完完全全地了解农民的意愿,才能为农民办事。”王军说。目前,在王军带领下的恰卜恰供销合作社,大部分员工都掌握了藏语。

    “要做经纪人,先做诚实人”,这是王军一贯的原则。不论是在农资销售还是畜产品收购中,王军和全社职工总是诚信待人、公平交易,既不坑农害农,也不蒙骗客商。每年春耕季节,有困难的农户因为缺钱种不上地时,恰卜恰供销合作社会主动赊给困难群众种子、化肥、农药等,对于特别困难的群众还无偿赠送,每年的帮扶资金都在万元上下。

    王军的辛勤付出,不仅换来了恰卜恰供销合作社的日益壮大,也换来了农牧民的真心。跟他打过交道的人总是会说:“王军是讲信义的人,跟他做生意,我们放心。”

    王军,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恰卜恰供销合作社主任。他15岁起便进入供销合作社工作,自此他便与供销合作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997年,他接任恰卜恰供销合作社主任。年轻的他怀着对供销合作社的热爱、尊敬之情,毅然拒绝所有好机会、忽略所有质疑扛起了恢复重建供销合作社的重担。他是一个踏实勤恳为供销合作社奉献热情的人,他是一个把员工当兄弟姐妹们、把农牧民当亲人的人。在供销合作社的30年中,他不断地为“三农”服务,实实在在对待每一位农牧民群众,用无私奉献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添砖加瓦,使他成为海南藏族自治州供销合作社系统的一面旗帜。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