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5年3月1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新常态倒逼农村金融新动力


倪百祥
滕秀兰
李士强
杨子强
王 斌

 

代表委员 建言献策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商银行江西省分行行长 倪百祥

加强新金融业态监管

    建议尽快将互联网金融、农民合作社、小额担保公司、民营金融咨询公司、民间融资等新金融业态纳入金融监管范围,明确具体监管主体,出台有针对性的监管条例,严格准入门槛、资质管理与经营范围,规范交易行为,加强资金管理,合理控制资金流向和用途,切实保障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新金融业态良性健康发展,成为传统金融机构的有益补充。

    建议加快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尽快建立国家、地方统一有序的金融监管模式。在未形成统一监管模式之前,要在“一行三会”之间、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建立正式的协调机制,加强工作沟通与信息交流,明确各自的监管责任和协调责任,加大对新金融业态的监管力度。

    建立健全金融监管法律法规,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社会信用体系构建、信息网络安全维护等方面尽快对第三方支付、互联网金融及民间投融资活动等进行立法,清晰划分合法与非法界限,禁止没有真实借款人和借款需求背景下的金融借贷活动,控制非法融资引发的风险。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行长 杨子强

完善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工作协调机制

    建立地方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还要负责与上下级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沟通联络。地方金融监管协调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共享、金融业统合统计、金融风险处置、金融消费者与投资者权益保护等方面。

    建立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工作协调规则。建议明确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之间的关系为业务指导关系,地方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应在监管规则制定、重大事项决定等方面向中央报备,中央应在业务培训、规则制定、技术支持、信息交流等方面加强指导与支持,但不应干预地方的具体协调事宜。

    明确地方金融管理部门在中央的归口指导部门。在中央金融监管部际联席会议下设立地方金融管理部门业务指导机构,负责对全国各省(市、区)地方金融管理部门加强业务指导。省级以下可参照该模式执行。

全国人大代表、漳州农村商业银行董事长 滕秀兰

农信社职工股与其他股同股同权

    建议农信社职工股与其他股同股同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能够自由转让,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更好地服务“三农”。

    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过程中,包括员工在内的股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农信社得到了发展,应该考虑给予资本回报。对员工股份转让进行限制,伤害了广大农村信用社职工感情;同时,农信社迫切需要持续投入资本,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提高农村信用社资本实力”的要求,在多年未获回报或回报较低且又对职工股份转让进行限制的情况下,职工入股积极性大大降低,不利于增资扩股的进行。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大康实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 斌

推动农商银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第一,优化股权结构,提升股东地位和积极性。第二,加强机制建设,发挥“三会一层”的不同作用,确保其能独立深入开展各类调研、监督、检查活动。第三,加强监督管理,强化信息披露,构建起职业的董、监事市场;同时,有效地保证董事、监事特别是独立董事、外部监事的独立性。第四,对高管层实施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同时,改革省联社,发挥农商银行股东的资本约束力作用。建议把省联社一分为二,一部分剥离出来,允许其成为一家省级农村商业银行;一部分资源用来组建全省的农村法人金融机构行业协会,搭建全省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为全省的农商银行提供服务。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亿星实业集团董事长 李士强

激活农村金融市场

    进一步深化农行、农发行、农信社等涉农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体制机制,形成农村资金的良性循环机制。同时,建立财政对农村金融补偿机制,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与导向作用,建立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正向激励机制。

    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给予更大范围的政策支持。鼓励和规范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信贷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农村金融机构,并放宽对其他资本的限制,赋予其在利率定价方面有更大的自主权。重点支持农民自主参与的各种形式的民间合作金融,增加农村金融服务供给。

    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居民房屋和林权等产权的确权颁证。

    积极促进各级政府和财政落实预算,安排专项贷款担保基金,依法依规成立农村贷款担保机构,破除银行发放产权抵押贷款的后顾之忧。根据农村和农业生产的特点,探索推进动产抵押、仓单质押、权益质押等多种形式的担保方式。探索建立以信用镇、信用乡、信用村、信用企业、信用农户及信用个人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信用资信、信用等级体系,在有效防范信贷风险的前提下,便利农民担保与受贷。

    加快推进农村金融立法,对农村金融制度进行顶层设计,尽快出台规范民间借贷活动的法律、法规,给予民间借贷合法的地位,保护和引导正当的民间借贷行为,为民间金融搭建向规范化、合法化转变的制度平台。


基层建议

建设新型农商银行领导力

□ 河南安阳商都农村商业银行 谭建军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提升农商银行领导力,打造“受人尊敬、基业长青”的百年金融老店,加强农商银行领导力是农商行转型发展面临的课题。

    认识新常态是加强领导力建设的前提。农商银行领导干部要在学习上下功夫,实践上动脑筋,以新思维认识新常态。

    坚持学习新知识。农商银行作为“老企业、新银行”,面对新常态,更要有忧患意识,要通过学习,增强对新常态下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注重对事关全局问题的研判,坚持学以致用,推动农商银行发展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坚持深入第一线。好措施、好办法往往从群众中来。对领导干部而言,走基层不是走一次,也不是走一阵,而是要“走出”新常态。农商银行如何更好提升金融服务,支持地方经济发展,需要领导干部要带着“问号”搞调研,背着任务下基层。要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坚持“二分之一工作法”和“六个联系”工作制度,通过走基层、访一线,不断总结经验,及时发现问题,为农商银行科学发展提供第一手资料。

    适应新常态是加强领导力建设的保障。农商银行领导干部要在真抓实干上下功夫,以新作风适应新常态。

    要强化担当意识。新常态带来新问题、新挑战,要求领导干部必须敢于担当。在标兵渐远、追兵渐近的紧要关头下,领导干部如果不敢担当、怕触及矛盾,农商银行的发展根本无从谈起。要以“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精神,敢担当、能担当,迎难而上,种好自己的“责任田”。

    要强化创新意识。农商银行作为金融改革的新事物,需要以创新精神,打破原有的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寻找新举措、新突破。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上级政策和他人经验,切不可简单地照抄照搬、照本宣科,创造性地开展好工作。

    要强化机遇意识。新常态孕育新机遇、新希望,我们要因势而谋、顺势而为,趁国家推进普惠金融体系建设之“天时”,得省联社及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农商行发展之“地利”,聚农商银行干部员工团结一致、群情激昂之“人和”,以“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紧迫感,以更高的标准、更多的付出,用好机遇,抢占发展先机。

    引领新常态是加强领导力建设的关键。农商银行领导干部要在提高道德修养上下功夫,以新面貌引领新常态。

    要正确对待权力。 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农商行领导干部要严以用权,把权力同责任、服务统一起来,经常想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从哪里来的、应该为谁所用;经常提醒自己要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用权不谋一己之私,努力以道德的力量去赢得人心、赢得事业成就。

    要常存敬畏之心。“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常态下,作为社会关注度较高的金融行业,其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群众都看在眼里。农商银行领导要严于律己,心里装着一个“怕”字,常存对历史、群众、人生的敬畏之心,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正确的人生航向,才能在工作生活上有所作为。


实践探索

放大“农村金融主力军”效应

□ 山东广饶农村商业银行 徐奇祥

    2015年,面对经济新常态,山东广饶农村商业银行将主动出击,按照提质增效、稳健发展的总要求,继续推动普惠金融建设,加大支农信贷投放,在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建设新农村上,放大“农村金融主力军”效应。

    继续牢牢把握农村市场不动摇。农村市场是广饶农商银行赖以生存的基石,支农支小的核心定位不能改变。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市办事处“一十百千万”工程为抓手,加快金融创新,推动网点转型,精耕农村市场,以网格化营销服务模式为手段,做到每村、每户、每个社区、每个市场都有专人负责,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与质量,实现服务无缝对接,打造独具特色的金融惠农服务体系。

    继续加大支农贷款投放力度。总结前期“三农”委员会的成功实践经验,突出“三农”发展战略的引导和强化作用,坚持“量体裁衣”的信贷政策,探索涉农贷款新模式,积极开发产业链贷款、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无缝隙贷款等特色产品,适时开展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业务,优先满足优质农户、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需求,确保涉农贷款实现“两个不低于”的增长目标。

    继续加快推进农民增收步伐。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民富裕是农商银行实现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该行重点扶持高效生态农业,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不断加大对优质农户的扶持力度,夯实农业产业化经营基础,着重培育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支持标准化种植、鼓励合作致富、推动农字号龙头发展等举措促进农民增收。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