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创新的动力首先来自于利差收窄的现实。雪上加霜的是,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中小企业以及农业企业的生产销售都受到严重影响,农商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因此下滑。与此同时,市场竞争的加剧同样是农商行加大创新力度的原因之一。
腊月二十九,甲午年工作的最后一天,安徽泾县农村商业银行业务管理部,经理徐学龙正在撰写年前的信贷产品创新总结。
“2014年,我们创新推出了数款针对特色目标客户群体的信贷产品,如林场职工个人消费贷款、公务员专项贷款和皖南电机股份有限公司股东贷款等,反响都很不错。”徐学龙告诉《农村金融》周刊记者。
创新的动力首先来自于利差收窄的现实。
“利率市场化改革以来,农商银行的息差收入明显减少了。”泾县农商行董事长邱中宏告诉记者,去年11月央行降息以后,泾县农商行为了防止存款流失,随即上浮了存款利率,与此同时贷款利率的降低,也相应使得农商行的利差进一步收窄。
雪上加霜的是,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中小企业以及农业企业的生产销售都受到严重影响,农商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因此下滑。
“去年,泾县一些从事零售制造业的小企业面对严重亏损,而近年禽流感的肆虐,不仅让养殖业受到沉重打击,禽饲料等产业链上的上下游农业企业也受到拖累。”邱中宏表示,泾县农商行去年的不良贷款由于这些原因而呈上升趋势。
“市场需求不旺是这两年信贷业务开展的最大难题。”年初央行的定向降准释放出更多信贷资金,然而,这对农商行的帮助却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
“我们缺少的不是资金,而是好的客户。”邱中宏告诉记者,“做小、做微、做散,是现在以及将来很长一段时间,泾县农商行发展信贷业务的服务定位。”
市场竞争的加剧同样是泾县农商行加大创新力度的原因之一。
去年徽商银行的入驻,让泾县银行业金融市场上又多了一名市场份额争夺者。
邱中宏认为,城商行将业务下沉到县域及农村,与近年来政府重点关注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不无关系。
去年4月1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确定了六大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措施。其中,就包括丰富农村金融服务主体、加大涉农资金投放、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加大对发展现代农业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培育农村金融市场、加大政策支持等。
除了徽商银行以外,新兴的村镇银行同样是新增的农村金融服务主体之一,也是泾县农商行的竞争对手之一。
邱中宏坦言:“这些金融机构的客户群体、业务类型、产品种类与农商行都有着或多或少的重合,这给农商行造成了不小的竞争压力。”
为了从各类型同质产品中脱颖而出,创新研发特色的、差异化的信贷产品势在必行。
“我们在产品创新上,更注重研发能够满足资质良好的客户经营需要的贷款品种。”徐学龙说。
2014年,该行推出的公务员专项贷款,便是专门针对收入稳定的公务员创新开发的特色信贷产品。“该贷款品种实行信用方式,一次授信,授信期限内循环使用,期限两年,随用随贷,用于我县公务员家庭购房、房屋装修、购车、子女教育等消费性需求以及家庭经营型资金需求。”徐学龙介绍说。截至2014年底,该行共发放公务员专项贷款16笔,金额216.4万元。
今年1月刚刚推出的“信旺贷”是泾县农商行在同样的研发思路下,经过充分市场调查后创新推出的又一款信贷产品。
“这款产品主要是针对辖区内的小微企业主及个体工商户发放的短期信用贷款,帮助解决他们因春节等经营旺季备货而缺少流动资金的问题。”徐学龙介绍说,截至2月16日,该信贷产品共办理了4笔,发放贷款金额达10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