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5年3月1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把握新常态 抓好大主题
——写在2015年全国“两会”举行之际
□ 本刊编辑部

    准确把握茶产业的新常态

    中国茶产业作为中国农业的组成部分,在今年的“两会”上可谓一冷一热。“冷”说的是茶在今年“两会”上没有了往年在会场里抛头露面的“风光”。在中央“八项规定”持续严抓的背景下,跟茶产业有关的“两会”代表都把更多精力用在了如何促进茶产业提质增效上来。应该说,这个“热”是热对了方向。

    从宏观经济看,新常态的含义就是我们要将经济增速从过去多年的两位数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转型升级成为主要任务。具体到茶产业,也必须转变发展思路,从过去追求面积、产量转向追求质量效益。那么怎样构筑茶产业的新常态呢?第一是减速。通过放慢增长速度,将发展重点放在提质、增效上,这样才能实现茶产业可持续发展,这样才是良性的发展道路。关于这一点,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夏涛发表了很好的意见。

    其次,我们还需要认识到,中国经济不能硬着陆,茶产业也同样如此。茶产业转型升级是方向,提质增效是目标,这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第三,不论这个过程有多长,多艰难,我们必须实现这个重要的转型。过去30多年的高歌猛进需要踩刹车,需要转方式调结构。不从根本上建立新的发展理念和思路,盲目扩大的茶叶产能会成为一个大包袱,会与我们富裕茶农的初衷背道而驰。

    茶产业的最大主题是提质增效

    当前,中国茶产业虽然也面临着产能过剩、市场调整的巨大压力,并正经历着改革转型的阵痛。但我们应该看到,茶产业的整体结构还是健康向好的。短短两年时间,在“习李新政”新风的带动下,在中央“八项规定”深入执行的刚性约束下,茶产业价格回归理性,产品结构更趋合理,茶叶大众消费品的属性和功能得到更广泛的确认和支持。提质增效作为未来茶产业的最大主题,得到越来越多行业人士的认同和践行。

    那么怎样实现茶产业的提质增效?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就表示,茶叶产品的结构调整向着大众消费市场回归的力度要加大、步伐要加快,这个趋势要坚持,调整要夯实。对生产领域,夏涛委员就建议,要打牢茶产业源头基础。他说,现在的很多茶园已经进入到衰退期,利用减速换挡期,加快培育新的茶叶品种,提高良种转换率,提高茶园单位产值。最终通过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种植推进茶园建设,确保茶园种植提质增效。

    同时,在市场领域还要着手做好两大工程:品牌建设和营销创新。过去多少年茶产业一直是公用品牌为大,这与市场经济的规律是不符的,也制约了大型企业的诞生和发展。未来应该扶植企业品牌做大做强,逐渐从根本上改变茶企业小散弱的局面,也能为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获得更好的品牌溢价。

    另一方面,要创新营销,打破固有的条条框框,为茶叶赢得更多更年轻的消费群体,将茶产业的提质增效建立在庞大的消费基础、健康的消费风尚之上。从这点讲,全国人大代表、河南信阳文新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刘文新提出要扶持龙头企业,就抓住了生产领域;而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更香有机茶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俞学文提出要确立“茶为国饮”,推动产业弘扬文化,就抓住了市场消费和文化引导。都是切中肯綮的好议案。 

    “一带一路”中厚植茶产业未来

    “一带一路”是习近平主席高屋建瓴,为中国经济发展和未来提出的一个战略构想。不论是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还是海上丝绸之路,茶叶都是其中的重要商品和文化载体。从历史上看,茶叶曾经通过丝绸之路为中国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世界奉献了芬芳而甘醇的中华文明,还创造、支撑了起中俄万里茶路数百年的辉煌。今天,茶叶又开始在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中担当贸易和文化使者的重要角色。如何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寻找茶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机遇,也成为今年“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中心话题。

    全国政协委员、云南龙润集团、理想科技集团董事长焦家良围绕“一带一路”的通路建设建言献策。他认为要与“一带一路”国家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从而重构与我国密切相关的特定区域内的国际新秩序,为我国的和平崛起打开新局面,奠定新基础。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天方集团董事长郑孝和建议,中国茶要紧抓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出台相关政策,鼓励茶企“走出去”重振茶业辉煌。实际上,自“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实施以来,已经有不少茶企业捷足先登,在“一带一路”的广阔贸易交往空间中施展拳脚,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未来,我们相信行业将围绕这个大平台展开更加丰富多样、卓有成效的探索实践,为实现茶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谱写更多的佳话,也为中国茶产业、中华茶文化厚植广阔的市场空间、发展空间。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