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3月1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加快改革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动力
农民增收需要多种渠道

    本报讯 (记者 张 番 张 成)2015年两会期间,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成为热点话题。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3月6日举行的记者会上强调,要实现“农业要更强、农民要更富、农村要更美”的目标任务,一定要通过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来提供强大的动力。同时要加强农村的法治建设,给实现这三项任务提供强有力的保障。3月6日,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在农业部就“推进改革创新,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主题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也表示,要努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子。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势在必行

    陈锡文说:“今年农业农村工作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尽管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但是问题也不能忽视,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业的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土地租金、劳动力价格、投入品价格、农村购买服务的价格都在节节上升;二是成本上升导致价格不断上升,使主要大宗农产品价格现在已经高于国际市场,压力很大;三是人们在追求粮食产量的同时对农村环境造成了影响。为解决这三个问题,保持农村农业发展,必须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陈锡文表示:“怎么转变,在中央一号文件里已经作出了详细部署。第一,一定要走出一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农业,不能片面地追求产量、毁坏环境,损害子孙后代的发展基础。第二,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延伸农业产业链,把更多的农产品增加值留在农村。第三,通过改革创新健全农业体系,使它更加具备活力。”

    余欣荣在新闻发布会上也表示,这次调结构、转方式,其目的就是要推动农业发展从拼资源消耗、拼化肥农药强投入、拼生态环境这种粗放经营,转到两个注重——就是注重产量、质量和效益并重,注重集约、节约和创新上来,努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子。而且,转方式、调结构是国家在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统筹生产、市场、生态等多种因素下作出的决策,应在保持好的趋势的情况下,对不利的因素进行充分的调整、防范或者克服,实现农业持续、健康、稳健的发展。

    为农民增收提供多种渠道

    据陈锡文介绍,从目前我国农民的收入结构来看,40%左右是来自家庭经营,其中来自农业种植业收入为25%左右,40%是来自农民的工资性收入,20%是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所以农民增收一定要多条渠道努力共同促进,除了要发展农业让农民增加收入之外,还要依靠现在这个阶段的特征,通过工业化、城镇化的带动,让更多的农民能在非农产业中有就业的机会,有更好的收入。”

    我国将要在33个县级单位进行土地征收、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农村土地流转的改革试点。根据有关部门在去年6月底的统计,全国农村大概流转的土地经营权总面积是3.8亿亩,占到28.8%。把土地部分和全部流转给人家使用的农户接近6000万户,占全部承包农户总量的26%。陈锡文指出,要保证农民的权益,就得“避免随便瓜分,通过行政手段强制推行”。因为农民流转土地一定有自己的考虑,如果他觉得自己务工经商有更好的收入,愿意把土地流转给别人,如果他没有更好的收入,你强制他流转,某种程度就剥夺了他的权利。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稳步突进,对土地的流转给予相应的法律保护和制定相应的政策,让农民自己去做选择,在这个基础上,一定会逐步扩大土地流转,逐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余欣荣表示,未来随着转方式、调结构及城乡一体化深入的发展,农民的收入还会继续保持增加的势头。一是将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稳定农业的发展。二是要深化农产品价格体制的改革,保护种粮农民的积极性。三是要进一步强化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增强农村经济内在的发展活力。四是要进一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推动农民就业、创业,落实农民工的有关政策和措施。最后,要进一步促进推动农村扶贫开发,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推进精准扶贫,使贫困地区的农民生活改善、收入增加,和全国一道进入小康社会。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