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不过三个月,央行便在业界的一片预言与揣测之中,又降息了。这一次,部分中小银行的反应更是“应声而动”,抢24小时之内便对外公布了“存款利率上浮到顶”的消息。
“降息”“存款流失”“利润空间缩小”,在近年来利率市场化的脚步声中,与“降息”所关联的每一个触点,都是银行业极为敏感的神经元。相应地,“央行降息我升息”,似乎也成了我国银行应对央行降息的“新常态”。
而事实也似乎表明,此次央行降息消息一出,一干银行无论大小,均是有所行动。
总体上看,国有五大银行的表现依旧较为淡定。调查中记者发现,虽对存款利率有一定调整,但也并非上浮到顶。例如,工、农、中、交四大行均只上浮10%,此外,建行的步调稍有不同,选择将3个月、6个月和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浮20%。
相比而言,中小银行的反应倒是够拼、够狠、够霸气的。
调查中记者发现,央行降息消息一出,部分中小银行便紧急行动,惜时如金一般地向客户duang、duang、duang地推送着“存款利率上浮30%”“利率上浮到顶、执行基准利率1.3倍”等“视觉冲击力十足”的讯息。
不过,对于此次中小银行“迅速上浮到顶”的反应,围观大众并非是一片点赞之声。
例如,虽有业内评论人士指出,中小银行在此次应对央行降息过程中反应迅速、乃至当晚就将利率上浮到顶,充分展现出了中小银行“船小好掉头的”竞争优势。但同时,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因为中小银行体量小,议价能力低,为了挽留客户,只能“多花钱”。因而,中小银行的这种“快速上浮的反应”也可解读为“被逼的”。
实际上,更多观点认为,“一浮到顶”也并非长久之计,“利率差异化定价”才是大势所趋。
在此次发布的降息消息中,央行指出,“结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2倍调整为1.3倍”。而有业内调查显示,在上一次降息(2014年11月22日)过程中,央行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调整为1.2倍,部分银行就已停止采取“一浮到顶”的存款定价策略。
有分析人士认为,这一现象所反映的是,当前银行负债成本已经过高,导致存贷利差缩窄,银行在资产负债管理方面更加理性和审慎。而在具体案例上,光大银行春节前逆势下调存款利率便是一个佐证。
对此,华夏银行发展研究部战略室负责人杨驰认为,“未来,银行存款差异化定价的趋势将更加明显,越来越多的银行将放弃‘一浮到顶’的存款定价策略,转而根据自身的负债成本和客户结构灵活定价。不同银行、不同地区之间的存款定价差别将会越来越多。”
这也与一位业内分析人士指出的相似:伴随着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再次扩大,在新一轮的降息过程中,中小银行面临的,将是整体资产负责管理水平的考验,这包括:深化流动性风险管理、利率风险管理和利率定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