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2月2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农产品流通:在“借力”中改造 在“深耕”中升级


 

    不久前在京举办的“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30年盛典”活动披露信息称:目前,在城市居民消费领域,我国每年有超过80%的农产品经由遍布全国的4000多个农批市场组成的网络进行流通。农批市场是农产品流通链条上的基础设施,也是经营获益者。据有关方面统计,蔬菜在进入销区批发市场到零售市场的流通环节中,市场管理费和摊位费占总流通成本的约45%,接近一半;如果再加上中间商的利润,那么菜价中流通环节占比将超过70%。这就是我国农产品特别是蔬菜类农产品流通的基本状况。

    然而,互联网经济兴起对农产品流通格局形成冲击:一些电商企业及各路资本纷纷涌入生鲜电商领域。报道称,我国涉农电商平台已超过3万家,农产品电商平台超过3000家。尽管这个数字还处在变动中,却显示了生鲜电商的火爆局面。但是,生鲜电商还没有形成对完成现代化改造的农批市场的切实威胁,农批市场就“借力打力”进行反攻了。北京新发地在京东设官方旗舰店;寿光农产品物流园很早就在尝试拍卖模式;重庆香满园电商平台被誉为农批市场进行电商转型的标杆;深圳农产品公司更是建立了涵盖多个层次的电商平台,还邀请前阿里巴巴CEO一起筹划农产品B2B电商大平台。

    人们看到,农批市场与各类主体相比,搞生鲜电商更有资源优势,各类农产品与商贩运商聚集一地,其中有大众消费农产品,也有优质的基地产品和进口产品。联想佳沃还在北京新发地市场挂了一个大大的广告牌。拥有如此优越的资源,农批市场自然也不甘心于仅仅依靠收租和收进门费的经营模式,更不想被产业淘汰,纷纷试水电商,试图与农产品流通链条发生更多关系。然而,令人困惑的是,目前并没有哪个农批市场搞出成熟模式,大都处在赶时髦或应激反应的水准。

    从另一方面看,虽然农业上游的种植企业、中游的流通企业、下游的分销企业纷纷涉足生鲜电商,更有各路跨界的精英经营者。但是,据全国城市农贸中心的权威人士介绍,全国的生鲜电商几乎没有盈利的!这说明生鲜电商并未产生新的价值和成熟模式。面对产业变革带,共同烦恼没有减少,如食品安全无保证、冷链物流不完善、标准化缺失等。从产业链角度去观察,结合跨行业的因素,更系统、更全面分析,才能看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如人们熟知的那样,农批市场是农产品从产地到销地的中转站,并通过商货聚集形成价格,处在农业中游,是我国农产品流通的主要途径。从相当一部分农批市场现状而言,它们在服务农产品流通的同时,与贩运商一道,瓜分了农产品大部分利润,垄断了供需信息;市场坐地涨价情况屡见不鲜;对食品安全问题没有有效办法;对于农产品滞销和炒作则是隔岸观火。

    新兴电商则有所不同,作为新型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中间环节,提升了食品安全保障程度,方便了消费者的采购;但生鲜电商平台大都处在农产品供应链的下游分销环节,对于农业中上游的问题贡献甚微。生鲜电商包含着如冷链物流、人口结构、社会心理等,成为一个商业新领域,需要以新的模式生产新的价值。然而全国生鲜电商几乎都不赢利,说明目前的生鲜电商还不足以作为新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它还需要优化运营,需要继续整合产业链条更多环节,整合更多关联板块。

    从我国农业和农产品领域看,参考世界经验可以看出,农产品产业链中上游的问题最为突出。不少生鲜电商失败案例印证着一个事实:生鲜流通的根本问题并不在“最后一公里”,而在最初的“一亩三分地”。电商不仅是一种销售渠道,更是一种全新的商业组织模式。针对农产品而言,还需再造产品本身。面对行业再造,农批市场和生鲜电商其实是相辅相成的,我国农批市场龙头企业已经开始探索现代化流通设施和世界先进的电子拍卖交易模式;而拥有互联网基因的新型农业公司也开始布局农业中上游,发力全产业链。

    互联网巨头搞农产品电商有很强的先入优势和较低的边际成本,仅仅是为综合平台增加一个品类而已,营销和物流环节都有业内巨头在深耕,新进企业已经很难形成气候,最好的方向是沿上游“单刀切入”。我国农业的上游很多基本问题仍未解决,如集约化生产,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化,产地注册和追溯。一些志向远大的创业者,如京东却开始深入基地,推广自己的农产品标准体系,甚至直接送种子下乡,从最源头抓起,一抓一条链。

    我国农业上游改造刚刚起步,农产品千差万别,加上地理气候等天然差异,容量巨大,沿上游发力,做最好的产品才有无限前景。产品品牌化是农业最薄弱的环节,做一个好产品,树立自己的品牌,直接抓住消费者才是生存的关键、发展的基础。这是传统的农批行业和新兴的农产品电商企业都应该引起重视的课题。

    (蓝 慎)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