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李 慧
她,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党员,却怀揣为农致富的梦想;她,是一名村里的支部副书记,看到村里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她将村里留守妇女组织起来共同致富;她,是一名“金牌”农产品经纪人,东奔西走闯市场,带领村民走上通向富裕的康庄大道。她就是2012中国合作经济年度成就奖“十大人物”获得者——江苏省新沂市草桥镇纪集村支部副书记、新沂市农产品经纪人协会副会长、巾帼有机蔬菜合作社理事长李慧。
在今年江苏省徐州市的人民代表大会上,李慧的议案是增加农民合作社辅助设施建设用地指标。党员、支部副书记、农产品经纪人等众多称谓于一身的她,一直奔赴在探索村民致富的道路上。
“遇到过不去的‘坎’,今天过不去不代表明天也过不去!”李慧快人快语。正是源于不服输和坚持,她带领村里留守妇女种植有机蔬菜,奔赴在致富的道路上,入社社员平均年收入15000元以上。她改变了村里多年土地撂荒的状况,改变了各家各户“游击战”的销售模式,也改善了村里姐妹们的生活状态。
力排众议 成立市第一家村办合作社
李慧本是草桥镇纪集村普普通通的农村党员,一心想让村里的百姓们都过上好日子。她留意到村里外出务工人员比较多,当时就尝试了一些让村民致富的路子,但均以失败告终。“我看到村里都是些老人和妇女,就想办法组织大家做一些手工、草编、绣花的活计,做了一段时间发现,年轻人干这些都坐不住,老年人眼睛也跟不上,只能再寻找其他的路子。”李慧回忆。
有了之前的教训,李慧开始立足村里实际,重新寻找致富项目。纪集村紧靠沂河,水清土肥,种菜早已成为这个村的传统产业。然而,多少年来,纪集村的蔬菜虽然在南京、上海已小有名气,但一直维持着“提篮小卖”式的经营方式,一家一户种园卖菜,没有规模效益,在各地都大搞产业调整的形势下出现的卖菜难问题让乡邻们常常犯愁。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纪集村搞产业结构调整,大规模种植牛蒡,但是当年销路不是很好,除了通过连云港向台湾等地出口,周边市场根本不认牛蒡。时任村党支部副书记的李慧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打开销路,她一个人先后到连云港、山东、南通等地多方联系,虽然最后牛蒡总算是销售出去了,但由于价格太低给群众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前些年蔬菜销售一直靠外地商贩,处于分散、粗放和盲目经营状态,风险大,效益低,规模小。为尽快打破这一局面,推进农业和农民增收方式转变,我反复进行了思考,结果悟出一个道理,那就是农民一家一户传统的经营方式,难以应对变幻莫测的市场,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没有组织化、标准化、规模化,就没有农业高效化和可持续化。从此,我下定决心要带领大家走合作发展之路。”想法虽好,可是当李慧把合作社发展方案拿出来以后,村里好多人不理解,有的说好不容易大包干,你又要搞合作社;有的说种地活不用学,收种买卖靠自我。面对各种阻力,李慧并没有气馁。
经过多方考察论证,李慧最终确定了将种植有机蔬菜作为“兴村富农”的项目。俗话说,说千道万不如自己带头做示范。从1998年到2001年,李慧用3年的时间进行了土地流转,建起了大棚,她一边向村民宣传党和国家惠农政策和关于发展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相关规定,一边组织农户学习和使用标准化技术。她联合本村20多位种菜、销售能手连片种植50多亩有机蔬菜,并邀请技术人员进村开展政策和技术知识讲座。通过培训,村民们明白了政策,掌握了技术,渐渐地,他们也成为合作社发展的有生力量。2001年3月,李慧创办了新沂市首家村办合作社——新沂市巾帼有机蔬菜合作社,当年组织村民种植的1000多亩无公害蔬菜全部被出口企业收购,平均每亩效益是过去的5倍。初次合作经营的姐妹们人均收入增加5000多元。
一石激起千层浪,乡邻们看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效益可观,都争着要加入合作社。如今,合作社社员已经由当初的20多名发展到4264名,妇女占90%;注册资金680万元,固定资产和发展基金2940多万元;生产基地扩大到2.5万亩,带动周边农民发展有机蔬菜5万亩。
顺势而为 做直销抢滩市场
随着各地高效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产品产量迅猛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谁的流通环节少、产品市场份额多,谁的经营风险就小、效益也就高。李慧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农民卖难,市民买贵,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占领市场,就要减少产品的流通环节。”2010年8月,巾帼有机蔬菜专业合作社牵头新沂苏果超市和21个规模化程度较高的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了新沂市苏合销售专业合作社,实施强强联合,实现互动合作共赢。
食为天,安为先。“因为我们合作社提供的农产品都是按照标准化生产出来的,质量有保证,并且采取的是直销方式,价格上来讲也比较实惠。”李慧介绍说。苏合销售专业合作社的成效是显而易见的。合作社成立后,21家成员单位全部建起了自己的产品直销基地,推行标准化管理,目前共建有机蔬菜基地3万亩、瓜果基地1万亩、水产基地4万亩、高标准规模养殖场9个。合作社还充分利用成员单位已有的营销体系,进一步放大优势效应,扩大市场份额,先后与省内新沂、徐州、淮安,陕西西安等地超市签订长期供货合同,实现“农超对接”。今年合作社又先后与驻新部队、中国矿大、江苏师大、徐州建筑学院等3所高校签订长期协议,实现了“农军”、“农校”、“农外”对接。
如今,“四大对接”计划使合作社与消费终端形成了产销一体的有机网络,每天鼠标一点就可以接收各地远程发送的产品订单。这种新颖的“网络物流”形式抢占了市场先机,在物价高企的形势下为合作社的发展壮大赢得了市场。“我们的蔬菜不愁卖,我还准备让农产品直销进社区,推广年卡套餐服务,让社区居民也能吃上安全放心的新鲜蔬菜。”李慧笑着说。
身为草桥镇纪集村的支部副书记,李慧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只要是新鲜的东西,我就想去学。” 2010年初,一个大学生的到来,让李慧接触到了远程教育。在论坛里,她学到了最新的蔬菜品种、最先进的种植方式。她敏锐地感觉到,远程教育网络会突破现有的瓶颈,带领合作社的社员走进更为广阔的天地。于是她果断迅速地建立了合作社终端站点,并组织了一批网络信息员。而这一举动,一举解决了一直困扰着李慧的一件难题:“比如说,外地市场反馈来的菜价今天是这个价,然后到明天又是那个价,信息不太灵通就会受到一定的损失。通过远程教育,网络上去寻找信息,因为市场的价格从网上都能调出来,包括我们各个窗口的信息员反馈过来的信息,比以前准确了,这方面减少了一大部分损失。”
掌握了电脑操作技术后,李慧为合作社配备了现代化信息设备,对有机农场和生产基地全面实行标准化、现代化管理,蔬菜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完善了可追溯制度,并经常邀请有机蔬菜权威专家及客商到农场进行检测,进一步增进合作社与国际市场的互动交流,基地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信誉度和竞争力都明显提高。
记者采访李慧时,她正在参加徐州市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徐州市人大代表,她今年的议案是,增加农民合作社辅助设施建设用地指标。她发现合作社普遍存在缺少办公场所、农产品加工储备车间等辅助设施,为了开展技术培训或产品加工,不得不高价租赁房屋、土地,造成高成本运作,她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合作社的优化升级和创新发展。
本报资料室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