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5年2月1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茶营销既要“虚怀若谷” 又要“密不透风”

□ 本报记者 赵光辉

    中国茶企业在营销中最擅长打文化牌,也很善于将茶叶生产、冲泡的细节做出大文章。可谓是虚实结合、动静相宜。但随着市场的丰富,需求进一步个性化时,茶营销就显得捉襟见肘、冥顽不灵了。一是虚的领域,固步自封,云山雾罩,徒留下忽悠的恶名;二是实的领域,没有与时俱进,在细分领域还欠缺扎实的东西。

    虚:就要虚怀若谷

    “虚”是借指茶文化层面的内容。我们现在的茶营销没有不谈茶文化的,但其根本理论立足点是古典的,方向不是面向现在。因此才有让大众望而止步的结局。他们觉得那是高雅脱俗的,离自身生活太远。看看同样身处街巷的茶馆与曲艺社,面对普罗大众,一个曲高和寡,一个雅俗共赏。再看看茶馆与咖啡馆的人气差异,也能明白为什么对年轻群体,我们毫无还手之力。问题是企业还自欺欺人地说:年轻人谁爱喝那苦涩的茶呢?他们不来是他们年龄不到,等年龄到了,他们就乖乖会来了。

    这暴露了中国茶企业对茶的认知和定义的巨大缺憾:茶就是茶树的叶子和它的味道,舍此无他。有了这个大脑中的思维桎梏,茶的味道就被限制了,往茶里添加东西,那不是对茶的亵渎吗?于是中国第一瓶茶饮料就诞生在茶界之外,并发展成为庞大的市场。于是英式下午茶就脱颖而出、风靡全球。就以刚刚过去的情人节为例,很多茶企都想染指其中,但情人节都是送玫瑰花的,茶怎么挤进去呀?一个小伙用自己的创意为茶企业上了一课:他为女朋友精选了999朵玫瑰茶,放在心型包装中色香味俱佳,观赏、品饮、美容兼得。

    面对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事情,很多茶企业都会表现为不屑,或者不解:这也叫茶?!

    茶现在早已经成为植物饮品的统称。最根本的是:茶是不是叫茶、受不受欢迎,不是植物学家的事情,甚至茶人说了也不算。消费者认可,消费者喜欢才是硬道理。所以,盼望中国茶文化能够虚怀若谷,不舍门户,不定成规。

    实:就要密不透风

    今天,一大批爱茶、嗜茶的人皓首穷经、孜孜以求,形成了蔚为大观的品茶、赏茶文化与技艺。但整体的技艺基本还属于个性化感知范畴的经验,既缺少学习推广的标准化,又容易形成门派林立的局面。到最后,互不服气,口诛笔伐。

    举个最近的例子。过去人们都说隔夜的茶不要喝,一是口感不好,二是茶水发生化学反应,对身体无益。不久前不知哪里传出“隔夜茶可以喝”的说法,并头头是道讲了一堆理由。我很不理解提出这种说法是想起到什么效果?

    真正唯实求是的科学思维,他们的贡献从茶叶的基础研究,到开发应用,再到包装储运,无不渗透着理性的光芒。为适应快节奏和方便饮用的需要,碎茶、袋泡茶的诞生改变了茶与人的距离。精湛而繁琐的茶艺和茶器只能是士大夫书房的标配。但现代生活环境下,如果抱着旧有的“精髓”不放,不要说立顿、星巴克,就是康师傅、统一的瓶装茶饮料,也足以在营销上打败经验派。

    务实的营销必须建立在科学之上、基础研究之上。我们看到袋泡茶的包装和设计创意层出不穷,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头脑中没有茶必须是什么样的条条框框。最近有科学家研究表明,成梯形金字塔形的茶袋最能释放茶的内含物质。这些看似无聊的研究,其实在一以贯之地推动者科学与营销的发展。

    有人总结说,现代科学有很多研究成果是建立在有闲人的无用的研究基础上的。现代茶叶营销的希望就在理性光耀下新路上。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