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十年的改革,农村信用社已经建立了“三会一层”的治理架构,但实际运行效果距离真正意义上的法人治理机制还有较大差距。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提高农村信用社治理水平”,将这一老问题又摆在人们面前。
中国小额信贷联盟理事长杜晓山在接受《农村金融》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一号文件首次提到“加强农村信用社治理水平”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难题还没有解决;二是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会凸显这一方面的问题。”
“这其实是一个老问题。”杜晓山说,“从2003年以来,农信社的治理问题始终没有得到非常好的解决,无论是治理结构、管理水平、风险管控等很多方面都有待提升。”
对此,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农信社股东大部分为农户,虽然持股金额在这一轮增资扩股改革中有所提高,但农信社股权结构仍然具有分散性。并且大股东控股能力很弱,并没有真正具有相对控制权力的大股东存在。”
“农信社的治理关键在‘人’。”中部地区某农信社管理人员说,“加强制度建设,提升人才素质,这都是我们近几年在做的,包括引进专业人才,强化队伍素质,综合提升治理水平。”
与一些历史包袱较重的农信社相比,改制后的农商行治理结构已经有了质的提升。
北方某农商行高管告诉《农村金融》周刊记者:“自成立之初,我们就致力于建立和完善‘三会一层’制度,制定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议事规则,明确规定其权利与义务、任职资格与条件,初步形成了分工协作、相互制衡、促进发展的内部组织体制和保障机制。”
他表示:“我们会严格筛选董事,综合分析他的水平、经验,对经济形势的了解以及对所处行业及其客户的熟悉程度等,因为董事要参与农商行的决策。”
但他对效果并不满意,“我们也有部分董事对行业不熟悉导致在董事会上提不出意见,或意见缺少专业性。加上现在金融业发展日新月异,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也要求董事加强学习,更新知识。”
杜晓山则认为,农信社的治理应不仅仅停留在具体的管理措施层面,还应包括对经济形势的预判和长远的战略发展。
“今年的经济形势强调转型升级,对不少企业来说是一个挑战,这将给银行业带来一定的冲击。”杜晓山说。
“经济形势下行,实体经济利润率降低,但是银行业的利润率仍然非常高,这对整个经济结构来说是不合理的。”杜晓山认为,由于经济下行加大了银行在实体经济上获得利润的难度,追逐高利润的银行业会将更多资金投入债券等市场,从而影响对小微、“三农”的扶持力度。
“农信社的治理不能只看眼前短期的利润,想长久生存下去的农信社必须将眼光放得更远,要看到未来的形势。”杜晓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