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母亲给我一双筷子,教我如何用它,我有了人生的第一双筷子;渐渐长大了,看见邻居有个孤寡老人,我为他添一双筷子,我有了给予的第一双筷子;慢慢成家了,想着妻子肚子里的孩子,我给他备了一双筷子,我有了未来的第一双筷子;将来老了走不动了,面对家乡的地方,我为父母留一双筷子,我有了思念的第一双筷子。
一双筷子,一段不同的经历,当第一次变成第二次、第三次时,我真的明白了什么是付出,什么是收获。每当舞动筷子时,或许我们不会过多地去关注筷子的动作,但一定会为筷子夹起的食物而动心。在这个时候,筷子充当的就是桥梁,将食物和嘴连接。可是不要忘记,筷子带给我们的永远不止这些,看看筷子的背后,有关爱、有帮助、有期待、有思念……
小的时候,我们习惯了“被爱”,长大了,我们要学会“去爱”。拿起随处可见的筷子,双手递出去,为了他人“动”起来,不做搁置于抽屉的安静筷子,做一双可以表达自己的活跃筷子,传递情感,把爱送出。在中国,筷子是我们离不开的餐桌上的工具,亘古不变的传统也在不经意间有了更加广泛的含义。有一双筷子不算多,没一双筷子不算少,但是如果将最常见的筷子送给需要它的人时,它可能就是他人最重要的一双筷子,带给他们启迪或改变。一双筷子没有被使用时,真的不会有任何情绪掺杂其中,但当它换一种姿态,紧紧地被握在手中时,那一刻将完全转变,你有权利让它去填补别人的“空缺”。
第一双筷子是个开端,中国的饮食文化告诉我们,筷子永远都不只是作为一个工具而被使用着。回归到一个普通人的家庭,一双筷子也会承载许多,它身体单薄却情感丰富;走出家的氛围走向社会,一双筷子更会变成一个使者,它造型简单却连接你我。
不敢想象没有筷子后会是什么样,我们使用它不是因为它美丽,而是因为需要。它所表达的情感不是那样直白,却是那样感人;不是那样动听,却是那样温馨。它以最普通的方式走入我们寻常百姓家,用餐桌上的记忆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感动瞬间,这样的“美景”中,我们谁都不是英雄,我们是亲人、是朋友,需要时就该搭把手。
看到别人用自己的“筷子”夹着食物送到嘴里时,心里是高兴,心里是欣慰,这就是你我之间最真的东西。不要用“高尚”来标榜自己,我们要像筷子一样简单。没有那么多的惊天动地和轰轰烈烈,看看身边的这些人,身边这些陪伴了我们许久的人,一双筷子也足以打动他们,让他们在我们的“关照”下,乐呵乐呵,幸福幸福。有些事情简单最好,筷子本是普通之物也该融入生活,用一双筷子源源不断地诉说着平凡的故事,那里有他们还有我们。
一双筷子有世界,一双筷子是语言,它就像粘合剂般让我们彼此靠得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