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银行巨额存款“失踪”成了网上一个热门话题,银行存款真的会失踪吗?
银行素有“三铁”之称,铁账、铁款、铁算盘,在各行各业享有盛誉。确切地说,上述存款不是“失踪”,也不是“被盗”,而是不知不觉中被骗了。
三种诈骗形式
第一种是社会人员诈骗,如泸州老窖公司“丢失”1.5亿元银行存款一案。诈骗分子伪造银行印章,编造假存款合作协议,冒充银行工作人员到公司上门开户,获取公司资料和印模,然后私刻假印章,伪造开户资料,到银行办理开户手续,并使用假印鉴将存款转出。
在这起案例中,客户未能辨别真伪,泄露关键信息,导致资金被骗。银行有责任、有义务完善相关制度和流程,银行工作人员有必要严格核对、明察秋毫,减少犯罪分子可乘之机。
第二种是银行员工与社会人员内外勾结诈骗。比如杭州那42位储户,中介骗子承诺年利率13%,他们便被领到银行对面的一个房间里签订承诺书,内容包括“不开通短信提醒”“不开通网银权限”“不通存通兑”“不查询”“不提前支取”,更可笑的是“不对在银行工作的亲人朋友提起”。这时候,任谁也能想到这不是正常的储蓄存款吧?银行会愿意为这笔存款负全责吗?
发生内外勾结的诈骗案,银行必须对储户的资金损失承担相应的责任。而银行为了自己的信誉一般会对存款本金和正常利息先行垫付;司法部门也会根据各方所负的责任作出最终裁决。
第三种是银行员工骗取客户存款。曾出现过银行员工诱骗储户多次输入密码,在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暗中将存款转出。发生这种诈骗,你不用担心,银行会全部负责。
忌贪忌粗心
高风险不一定能带来高收益,但高收益的背后一定潜藏着高风险。在当前高度自由的金融市场里,任何存款或投资,风险与收益基本上是成正比的。年利率3%、4%的银行储蓄存款,有国家承诺兜底;年收益率6%、7%的银行理财产品,有银行承诺部分负责;年利率15%的P2P投资,有P2P公司或担保公司承诺担保;年利率20%多的企业集资,有集资企业承诺兑现;年利率30%的民间借贷,有借钱的那个人承诺还款。哪个有保障,哪个有风险,不言自明。人的贪欲是骗子成功的基石。能抵制住高息的诱惑,就不会跳进骗子的陷阱。
提高警惕,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保护好自己的账户信息。银行卡账号、密码、信用卡背面的验证码等,都不能轻易透露给别人。在POS机、ATM上刷卡时要多加留意,拒绝一切非常规设备,注意对方任何小动作。一旦发现被盗刷,立即致电客服冻结银行卡,就近刷卡取得证据,然后报警。
这年头挣点钱不容易,小心驶得万年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