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发展方式转变势在必行 着眼全局谋划综合改革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2月1日,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发布,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发布的第12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为两大主题,提出了5个方面、32条政策措施。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亮点突出,并对供销合作社改革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提出“全面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坚持为农服务方向,着力推进基层社改造,创新联合社治理机制,拓展为农服务领域,把供销合作社打造成全国性为‘三农’提供综合服务的骨干力量。抓紧制定供销合作社条例。”供销合作社的改革不只是行业的改革、系统的改革,而是我国农业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必然过程,因此,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应着眼我国“三农”工作全局谋划改革发展。本期,我们将重点就农村改革内容,对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进行解读,以文件指导工作,用实践推动改革。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亮点  

  “四个如何”:

    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如何在“双重挤压”下,创新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提高农业竞争力;

    如何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如何在城镇化深入发展背景下,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五个“新”    

  新潜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新途径,优化农业结构;

    新突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新成效,促进农民增收;

    新步伐,建设新农村。

  五大任务 

    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加大惠农政策力度;

    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

    围绕增添农村发展活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围绕做好“三农”工作,加强农村法治建设。


目标

1.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 

    做强农业,必须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困局与挑战 

    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世界1/5的人口,以高投入的生产模式,实现粮食生产十一连增,近年来我国农业取得显著成绩。但同时发展中也面临诸多新挑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农业的生产成本在不断攀升。从这些年来看,农业产量在增加,总体上农民从每亩地上,尤其是种粮棉油这些产品,每亩获得的收益增加并不多,所以农民为了补偿他的收益,农产品价格必定会有所上涨。

    二是由于价格不断上涨使得我国稻谷、小麦、玉米、棉花、糖等等农产品价格普遍都高于国际市场,农业竞争力不够。

    三是过去以单纯追求产量为主,拼资源、拼消耗的农业发展方式,对生态环境带来了比较大的危害,对农业自身的发展构成了越来越大的制约。

  文件破题 

    转方式,强农业,要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一号文件提出,要立足各地资源优势,大力培育特色农业,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布局调整,深入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

    转方式,强农业,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一号文件提出,要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高校及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职业院校、科技特派员队伍在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作用。要加快全国农产品市场体系转型升级,完善全国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加大重要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加快构建跨区域冷链物流体系,继续开展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试点。推进合作社与超市、学校、企业、社区对接。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

    转方式,强农业,要加强农业生态治理,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一号文件提出,要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推广生物有机肥、低毒低残留农药,开展秸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和农田残膜回收区域性示范,按规定享受相关财税政策。要落实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费用补助政策。

  专家点评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武拉平认为,此次一号文件首先强调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再次强化我国必须走现代农业道路的信号。经济新常态在农业领域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农业生产的“高成本”,这要求农业生产各个部门采取综合措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同时,随着劳动力成本提高和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农业生产需要逐步依靠机械化和农业科技的支撑,政府应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发展。

2.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富裕农民,必须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开发农村二三产业增收空间,拓宽农村外部增收渠道,加大政策助农增收力度,努力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保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的势头。

  困局与挑战 

    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实现“十一连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然而,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的形势下,占农民收入大头的打工收入,其增长前景不容乐观;而在家庭经营性收入方面,农业生产成本上升与大宗农产品价格低迷“双碰头”,老乡的种田收入增长空间进一步缩窄。

    新常态下如何让农民持续增收,无疑成为“三农”工作的一大新挑战。

  文件破题 

    添政策、促增收,要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优先保证农业农村投入。一号文件提出,要继续实施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政策。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重点支持农民增收、农村重大改革、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民生改善。

    添政策、促增收,要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号文件提出,要抓好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试点,重点支持为农户提供代耕代收、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服务。发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在农技推广中的作用。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服务。加大中央、省级财政对主要粮食作物保险的保费补贴力度。将主要粮食作物制种保险纳入中央财政保费补贴目录。中央对财政补贴险种的保险金额应覆盖直接物化成本。加快研究出台对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的中央财政以奖代补政策。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县)一业,壮大县域经济,带动农民就业致富。

  专家点评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张晓山认为,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帮助农民降成本、控风险,要从田头到餐桌整合多元化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业各个环节提供全产业链的服务。一方面要加强政府主体地位,整合服务资源,构建社会化服务机制;另一方面要以市场化为主导,充分发挥各类服务主体的比较优势和服务特色,在满足多层次服务需求的同时,实现服务资源优化配置。

3.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 

    繁荣农村,必须坚持不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加快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困局与挑战 

    近十年来,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还比较低下,农村的人居环境还需要大力改善,农村老龄化、空心化程度比较严重。特别是与城镇相比,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长期滞后,亟待提升。

  文件破题 

    强服务、建新村,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一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城镇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深入推进农村广播电视、通信等村村通工程,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宽带普及,推进信息进村入户等。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全面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加强农村基层基本医疗、公共卫生能力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整合利用现有设施场地和资源,构建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平台。

    强服务、建新村,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一号文件提出,要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在农村兴办各类事业。对于政府主导、财政支持的农村公益性工程和项目,可采取购买服务、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建设、管护和运营。对于能够商业化运营的农村服务业,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制定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建设目录,研究制定财税、金融等支持政策。探索建立乡镇政府职能转移目录,将适合社会兴办的公共服务交由社会组织承担。

  专家点评 

    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强调水、电、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还强调公共服务水平及文化建设,提出要创新乡贤文化,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至新的高度。由“物”到“人”,新农村建设迈向“看得见青山绿水、留得住乡愁”的新阶段,内涵更为丰富。


动力 

全面深化改革,突出农村改革

    要按照中央总体部署,完善顶层设计,抓好试点试验,不断总结深化,加强督查落实,确保改有所进、改有所成,进一步激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困局与挑战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农村人多地少水缺的矛盾加剧,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趋势明显,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严峻地摆在面前。同时,农村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流动长期被禁锢,产权归属不清晰,如何“唤醒”农村大量“沉睡的资产”,已成“三农”发展中亟需重视的问题。

  文件破题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多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一号文件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民家庭经营主体地位,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创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方式。鼓励发展规模适度的农户家庭农场,完善对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的支持服务体系。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拓宽服务领域,促进规范发展,实行年度报告公示制度,深入推进示范社创建行动。推进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和龙头企业。

    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一号文件提出,要综合运用财政税收、货币信贷、金融监管等政策措施,推动金融资源继续向“三农”倾斜,鼓励各类商业银行创新“三农”金融服务。积极探索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有效途径,稳妥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试点,落实地方政府监管责任。做好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贷款试点工作。鼓励开展“三农”融资担保业务,大力发展政府支持的“三农”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完善银担合作机制。

    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抓紧制定供销合作社条例。一号文件提出,要全面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坚持为农服务方向,着力推进基层社改造,创新联合社治理机制,拓展为农服务领域,把供销合作社打造成全国性为“三农”提供综合服务的骨干力量。

  专家点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所所长叶兴庆认为,30多年前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释放了长期被禁锢的生产力。当前我国农村面临的问题,仍然在于旧体制的制约。中央一号文件部署的这些改革,意在通过市场化手段,激活生产要素和农村产权,实现其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进一步激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保障

加强法治建设,做到依法治农 

    农村是法治建设相对薄弱的领域,必须加快完善农业农村法律体系,同步推进城乡法治建设,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好“三农”工作。同时要从农村实际出发,善于发挥乡规民约的积极作用,把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困局与挑战 

    农村是当前我国法治建设相对薄弱的领域,一些地方非法征用农民土地、非法占有农民集体资产等问题时有发生;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常常出现公司与农户互相“撕毁合同”问题;毁占耕地,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的案件屡见报端;“法不下乡”成为农村法治的困局。

  文件破题 

    健全农村产权保护法律制度,营造农产品流通法治化环境。一号文件提出,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财产权的保护。抓紧修改农村土地承包方面的法律,统筹推进与农村土地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和修改工作。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制度,适时启动相关立法工作。完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加强产地环境保护,规范农业投入品管理和生产经营行为。逐步完善覆盖农村各类生产经营主体方面的法律法规,适时修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健全“三农”支持保护法律制度,依法保障农村改革发展。一号文件提出,要研究制定规范各级政府“三农”事权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中央和地方政府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支出责任。积极推动农村金融立法,明确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支农责任,促进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农业保险健康发展。加强农村改革决策与立法的衔接。农村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立法要主动适应农村改革和发展需要。深入开展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各级领导、涉农部门和农村基层干部法治观念,引导农民增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

  专家点评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认为,一号文件首次用大量篇幅聚焦法治,可见“依法治农”已成推进“三农”发展的重要工作。值得注意的是,文件提出农村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据。农村改革必然涉及利益调整,更需要用法律为改革保驾护航,一方面可保证农村改革的顺利推进,另一方面也能杜绝一些人“以言代法”现象的发生,保护农民权益。

    (本报综合报道)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