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为解决大豆种植户的多年来种植成本高但价格持续走低的状态,日前,《黑龙江省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下发执行,这标志着连续实行了7年的国家大豆临储政策宣告结束。
2014年,随着大豆进口量的增加,国内大豆产业链上下游都受到了严重冲击。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2014年1—12月份大豆进口总量为7140万吨,首次突破7000万吨,创历史最高。黑龙江作为东北甚至全国的大豆基地和仓储中心,正在被大量的国际进口大豆冲击,当地大豆产业面临萎缩。
近几年来,由于玉米、水稻价格逐渐上涨,种植玉米和水稻的收益越来越高,但大豆价格却始终徘徊在每公斤4.4元左右,农民种植大豆的收益处于较低区间,远低于玉米、水稻的种植收益。由于收益差距逐渐拉大,大豆种植面积逐渐下降。以前在种植区大豆随处可见,现在已经是零星分布了。
据介绍,从2010年的6735万亩到2013年的3105万亩,4年间黑龙江大豆种植面积缩减一半。哈尔滨市供销合作社一位相关人员告诉记者:“现在农民种植玉米比较多,合作社也大多都是玉米合作社,大豆合作社现在只有一家,规模很小,由于大豆价格一直走低,效益也不是很好。”克山昆丰大豆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洪彦也表示,与进口大豆相比,国内大豆的优势并不大。从收购价来看,多数地区收购价并不能支持农民种植成本,国家收储政策为农民带来的实惠也很有限,不少农民放弃了种植大豆,改种其他作物。
对此,实施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一改收储政策的政府干预市场价格,让企业按市场价格收购,有利于恢复国内产业的市场活力,提高国内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专家认为,此次实施的目标价格补贴政策能有效遏制黑龙江大豆面积下跌的趋势,效果会在明后年显现,有利于稳定大豆种植面积。
根据《黑龙江省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由国家统一制定目标价格,实行一年一定,于播种前公布。试点地区执行统一的大豆目标价格。黑龙江省大豆市场价格为采价期内全省大豆平均收购价格,由国家统一监测确定。采价期为当年10月至次年3月。对于补贴发放方面,当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时,不启动补贴;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根据国家拨付的补贴资金总额和统计部门统计的大豆合法实际种植面积,测算并确定全省每亩平均补贴额,补贴时依据实际种植面积进行拨付和发放给大豆实际种植者。
黑龙江省目标价格方案下发后,各地政府积极响应,哈尔滨、黑河、牡丹江等市相继下发了结合地方实际的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并就补贴措施及引导加工企业参与收购做出规定。“试点阶段大豆目标价格每年确定一次,以便根据试点情况变化及时调整。目标价格在大豆播种前公布,以向农民和市场发出明确信号,引导农民合理种植,安排农业生产。”业内人士如是说,此次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落地”,也为豆农增强了信心。
(综 讯)
编后
价格放开 大豆产业或将回暖
近年来,我国坚持推进农产品市场化,大部分农产品价格陆续放开。自2007年,国家先后对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食糖等主产区实行临时收储政策。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实施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种植积极性,保持了主要农产品生产基本稳定,为稳定物价总水平、保持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但是近两年来,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大幅走低,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却在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的支撑下高位运行,国内价格由以往低于国际市场转为高于进口成本。
由于国内价格高于进口成本,市场主体不愿入市收购,国家收储压力急剧增加,上下游价格关系扭曲,市场活力减弱,不利于整个产业链的持续健康发展。正因为如此,黑龙江省开展的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工作,就是意在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保障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将价格形成交由市场决定,以促进产业上下游协调发展。此次实施的目标价格补贴政策能有效遏制黑龙江大豆面积下跌的趋势,对稳定大豆种植面积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