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5年2月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棉田里的开拓者
——记陕西棉花(集团)公司棉花经营部经理郭卫斌
□ 本报记者 张 成

    24年,他从一个毛头小伙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经营经理,郭卫斌尝尽其中的酸甜苦辣,但他从未动摇过。他的要求很简单:只要能看到棉花通过他的手顺利进入工厂的加工车间,他就心满意足了!

    新疆阿克苏的冬日气候严寒,清晨,天空飘着大雪,郭卫斌像平常那样扒拉两口早饭,就穿上大衣、戴着棉帽向外走去。“今年再遇棉花政策调整,棉农摸不准行情又不肯出手,必须得三番五次去跟他们讲解才能收到棉花。”郭卫斌是陕西棉花(集团)公司棉花经营部经理,专责棉花的收储工作,他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上门做工作了。“只要棉花市场有变动就得这样反复沟通。”郭卫斌笑着说。

    执著  捧起棉花不撒手

    1991年7月,郭卫斌大学毕业进入陕西棉花(集团)公司工作,从此与棉花行业结缘。郭卫斌一直忘不了第一次收棉花的经历。那年,他刚参加工作不久,被派到河南收棉花。开始,他并没有十分重视这项工作,以为是一件谁都能干得了的小事。然而,和棉农几个回合的交涉下来,郭卫斌发现他一个大学毕业生竟然被农民说得如坠云雾,根本无法招架。“虽然最后棉花还是如期保量地收上来了,但是我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郭卫斌说,这是因为自己对行业不熟悉,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那公司的棉花收储就面临断档的危险。

    欲强外功,必练内功。从那以后,郭卫斌开始了自强之路,在业务中不断学习,在学习中拓展业务。从棉花业务部门的一名普通业务员做起,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和刻苦努力,掌握了棉花的收购、加工、调拨、运输等业务知识和多方面的业务技能。同时,还学习掌握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提高和完善自身的综合实力,不断成长为(集团)公司棉花经营业务的骨干和带头人。

    勤于业务,这是身边人对郭卫斌的一致评价。在计划经济时期,陕西属于棉花计划调入省。他常年在外,一年有大半年的时间奔波于河南、山东、湖南、河北、新疆等地,发运调入陕西的棉花计划。尤其在1994年和1995年,他常驻新疆,往返奔波在南北疆各地,执行棉花的计划调运。为了能使陕西的计划多落实一点,他连节假日都不放过,甚至过年都在家呆不了几天就去了新疆。在他的辛苦努力下,那些年陕西省的棉花调入计划执行率很高,在京、津、沪之后,位列第四。特别是1994年12月,一个月时间,他通过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为陕西调回皮棉一万多吨,大大缓解了当时陕西各纺织厂用棉紧张的困境。

    开拓  转战边疆不停步

    进入市场经济以后,陕西棉花(集团)公司在经营方面也作出了战略调整,成立了“棉花有限公司”。郭卫斌放弃单干的机会,成为棉花有限公司的一员干将。他带领员工在新疆承包棉花加工厂进行棉花的收购加工,为(集团)公司日后介入棉花收购加工环节摸索了经验,打下了办厂的基础。

    2013年初,(集团)公司根据棉花市场状况,结合经营战略,决定在全国优质主产棉区新疆参股收购2个轧花企业,直接步入棉花收购加工环节,实现(集团)公司从产、购、销、存全方位的经营方略。郭卫斌当仁不让,再次挑起了在新疆选厂的重担。为了考察调研掌握一手资料,刚刚过完新年,他就收拾行装独自赶赴新疆。在考察调研期间,他往返于南疆各地,调研、选址、洽谈,磨薄了嘴皮、磨穿了鞋底,有时一天要跑上千公里,回到住地累得连端碗的力气都没有。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6个月的不懈努力,终于代表(集团)公司成功参股收购了两家轧花企业,并完成了合同签订及工商注册、变更等事项,圆满地完成了公司交给的任务。

    时间就是效益。为了避免耽搁,保证公司2013年正常开业收购。郭卫斌抓住7月完成企业工商变更到9月中旬棉花开秤收购的两个多月的空闲时间,带领员工没日没夜地对新厂基础设施及机器设备进行改造,用不到3个月的时间完成了6个月的工作量,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宏欣棉业”细绒棉生产线的改扩建、“金泰棉业”新增细绒棉生产线的建设。为了不影响当地村民的正常生活,“金泰棉业”还自费铺设了一条一公里长的水泥路来专供收购车辆进出。

    建设  坚持一线不退后

    工厂正常运作以后,供电不足、垛位不够、新机器不能正常运转是加工厂随时可能出现的三大生产难题,而棉花产销对接、市场交易、期货交易新兴业务让营销主业竞争压力大增。面对这些困难,郭卫斌不后退、不畏难。为了开辟新的市场、克服经营短板,他身先士卒,带领员工破难题、拓市场,最终使工厂正常运作起来。

    新的供电设施和新调试的加工设备,在最初运行时总出毛病,严重影响了正常生产。为了让生产能顺畅进行,他和工人们一起亲自动手检修机器设备。有一次,郭卫斌在检修机器时,机器突然运转,手被机器绞伤差点致残,但这没有影响到他的工作热情。在那个阶段,工厂每遇问题,郭卫斌总在第一时间赶往现场查看并指导排除故障。时间长了,为了节省时间,他就干脆把铺盖卷搬到车间,让夜晚轰隆作响的机器声伴随着入眠。在他的带动下,职工们纷纷搬到车间,与他同吃、同住、同工作。睁眼工作、闭眼睡觉,成了当时郭卫斌和他的团队工作的常态。

    为了工厂尽早踏上良性循环的轨道,白天,郭卫斌和员工忙着四处收购棉花;夜晚,他又带领他们埋头加工产品。由于工作量太大、环境恶劣,郭卫斌的脚一度染上了疾病,走起路来一瘸一拐。可是他仍然坚持工作在一线,直到年末借回家过年的时间将脚治好,就又奔赴新疆一线继续工作。

    24年,从一个毛头小伙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经营经理,郭卫斌尝尽其中的酸甜苦辣,但他从未动摇过。他告诉记者,只要能看到棉花通过他的手顺利进入工厂的加工车间,他就心满意足了!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