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地方债还款的高峰年,政府偿债压力大。为了保持经济活力,今年的融资利率不可能节节升高。一方面是项目没完工,另一方面是借来的钱到期了,偏巧这两年来口袋偏紧,土地不太好卖。这种大背景下,也就有了国发43号文,一方面是要加强地方债的管理,另一方面也为债务找出口,比如PPP。
所谓PPP,全称叫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翻译成中文,或可叫做公私合作关系,国发43号文中,推广使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其实就是PPP这东西。
从正面意义上讲,私人资本靠上了政府关系这棵大树,投资的安全性应该更有保障,而政府获得了私人资本的支持,也就有能力做更多事情。由于双方都有出资,在整个项目中都可以深度参与,因此也可以省去些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很多在金融圈里生存的人都明白,生意要做得稳,就要跟好政策的指挥棒。很显然,这次谁有办法融到钱,谁就能过上好日子。
于是有人想到了通过互联网金融来做PPP的融资。具体做法是建一个网上融资平台,发售产品对接地方债包装成的产品,单笔投资不高,但只要投资者数量够大,就有可能成功。平台方作为中间商收取一定的服务费。
风险控制方面,一是请专业人员筛选项目,好的留下,不好的不用;二是由保险公司介入,以增强抵御风险能力;三是专门找剩余期限不长的项目做,免得夜长梦多;四是由于项目有政府资金介入,可以进行优先列后的安排,即使真有了风险先亏政府的银子,真还不上钱还有政府担义务;第五条最关键,就是明确自己的责任就是中介平台,不承担项目本身的风险。
听起来,似乎这主意还蛮可行,概念也是热点,对投资者都颇有些吸引力。收益上得去,至少得高过理财产品,风险有控制,单笔的投入金额,应该也不会太多。
不过要是再往深了想想,可能还真有些其他问题。
第一条是方向。国家确实在鼓励加强地方债的管理,但其原因,正是因为担心地方债会出问题。如果再早上两、三年,在钱多债少,平均收益低的情况下,地方债还是众多银行、保险和基金公司等青睐的对象,信托和许多财务公司也都对其颇有好感。
不过这几年来,一是偿债高峰到来,二是国内经济仍然不够景气,三是有若干债务已经隐隐有接济不上的情况,这种情况一旦发生,那不是融资方不想还你钱,很可能是真的没钱还。简言之,这时候的地方债,早过了“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阶段。此时大举接手,如非对债务项目和发行方有足够的了解和信心,那就得要有非同一般的勇气和智慧了。
第二条是投资者的顺序。其实,在市场里,无论做什么样的投资,都还是有个大致先后的。一个新东西刚刚出来,最先冲上去的往往是银行,因为规模大,资金量大,风险控制也比较完备,更何况还对政策方向有很好的把握。
随后,证券、基金、保险和信托等,只要看到机会,也一定会纷纷杀将进来,大手分上一笔。接着私募及一些大户,必择机而入。那么谁会排在后面呢?通常只有消息不对称、资金量小的散户。这种事情在股市上最明显,每一轮散户赢粮而影从的时候,通常也就是这轮牛市的后场了。
所以要是分析下来会发现,这种方式融资的对象,是投资者群体中的尾部,说得不客气一些,相当于击鼓传花中最后那几个。而投资的对象则是银行、证券、保险等开始减持的资产。虽说这其中肯定有不错的债券可以持有,但从大方向上看,这种资产和投资对象的配比,只怕更容易生出些事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