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1月3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别轻易给大数据扣上“嫌贫爱富”的帽子

□ 时评人 高 路

 

    这两天微信朋友圈最热的话题不是心灵鸡汤,而是广告。据说它是针对不同收入的人群推送了不同的广告,一时成了身份和地位的标识而被热议。

    自打小广告从电线杆纷纷挪到互联网、电话、手机短信中以后,小伙伴们还从来没有像这一天这样渴望过被广告骚扰。有人被宝马车广告砸中,忙不迭地在朋友圈里炫耀;有人被手机广告砸中,没找到成功人士的荣耀,好歹也抓住了所谓的中产的尾巴;有人抱着富豪的称号满意而归,也有人为屌丝的名份愤愤不平。什么都没有、如我一样傻傻等了半天也没等到的人,只好在朋友圈里干嚎:不管什么都给我来点,别不理我。

    当微信深沉地玩着静默时,网友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把玩着微信的嫌贫爱富,力证自己的消费能力。屌丝也是有尊严的,既然尊严是在朋友圈里丢的,人人都希望在朋友圈里找回来。

    可显然这些广告的本意就在于区分不同的人群。大数据的意义就在于定点推送,你要牛奶就推送牛奶,你不是宝马的消费群体,广告占据你的视线也是一种困扰。广种薄收并不是大数据的要领。大数据时代,你每一次购物举动,每花的一分钱,每逛的一个网站都会留下足迹。被归类定位的感觉可能不好受,但作为一种商业模式,它倒是体现出了自己准确高效的独特价值。

    不知道微信是以什么标准划分它的广告客户群的,这种做法到底是大数据,还是人为地划分三六九等也值得讨论。但就大数据的意义而言,它只是一种商业模式,本身并不带有伦理色彩。这跟好车和国民车、精品商店和平价超市的共存不是在拷问社会公平的道理一样。消费能力和消费习惯都是客观事实,那么根据这些数据作出的消费倾向推断自然具有参考价值。

    其实,微信要向谁推什么样的广告那是它的事,只要合法合规,被推的人没意见,公众犯不着着这个急。但当这种定点投放对应着社会里的三六九等时,这个事就变味了。大数据会不会变成一种身份标识?某种程度上说会的。科学的进步,受益的人群是不同的。有些人如鱼得水,大数据把去哪儿玩去哪消费都告诉了你,衣食住行无微不至,而有些人一辈子不上网购物不玩微信微博,自然也体会不到这些互联网企业带来的好处。

    但仔细想想,这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游山玩水里有大数据,衣食住行里同样也有大数据。开宝马有开宝马的乐趣,喝可乐也有喝可乐的滋味,大数据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一种参考,作出最终决定的仍然是你自己。市场的事还是多让市场自己说话,别轻易给大数据扣上“嫌贫爱富”的帽子,只要别在人前炫耀,别把我的个人隐私四处张扬,怎么生活都与别人无关。

    我想,对第一个立志于大数据解决公众生活问题的公司而言,大数据是个好东西,但也别深陷其中,在没有更详细数据的情况下盲目地区分客户群,未必是好事。从根本上说,世界的丰富多彩并不是大数据能概括的,盲目迷信、画地为牢恰恰有悖于互联网精神。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