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5年1月3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让农民在产业链增值中增收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形成价值链,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从产业链增值中获得更多利益”的要求。这既为农村改革发展提出了任务、指出了方向,也为农村物流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当然,这也是注重农业“内外联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物流是以农村为发货地或收货地,对物品进行运输、储存、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包装、配送、信息处理、废物回收利用等一系列活动有机组合的总称。农业是农民的生产活动。对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种子、化肥、农药、农膜、农机具等一系列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以及农民生活日用消费品的供应,从城市发货地到农村收货地,形成了农业生产资料物流和农村日用消费品物流;农民生产粮食、蔬菜、果品、禽蛋和其他农副产品,从农村供应到城镇,形成了农产品物流;农村生产生活所产生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形成了农村再生资源物流。发展农村物流,不仅要把农资物流、农村日用消费品物流、农产品物流、再生资源物流在各自范围内优化集成、做优做强,还要注重四大物流之间的衔接、物流资源的综合利用等,在发展农村物流的初步阶段,形成农村物流协调发展的格局和态势。这样,就可大大节约农村物流成本,为农民降低生产生活成本、增加收入奠定基础。

    当然,农村物流的发展必然发展到供应链阶段。这不仅是工业物流发展的规律,而且是现代物流的内在要求。物流科学的重要内涵就是通过系统优化使得整体功能和效率效益达到最佳状态和最大成效。农村物流也是如此。农资物流、农村日用消费品物流与农产品物流、农村再生资源物流在各自发展过程中都有一个系统完善、功能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达到一定阶段,就要求统筹协调、联动运作,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形成产业链,推动综合功能和效率的进一步提高,相应推动价值链的进一步提升。这不仅能够使这四大物流系统各自达到最优化状态,而且能够使农村物流各个系统之间达到优化组合;不仅使产业链的运行高效率,而且可从价值链的优化中获得高效益。这样,农村物流助农增收,就不仅是农资物流、日用消费品物流的成本降低、支出减少,以及农产品物流和再生资源物流效益的提升、收入增加,而且是整个农村物流体系整体功能和效率效益的优化和提升,即整个产业链的增收节支、效益提升,整个价值链的功能优化、效率提升。这时,农村物流达到了供应链优化、价值链高效阶段,进而达到这一阶段助农增收的最佳效益。

    大家知道,供应链增值不仅在于整体系统的优化和价值链平衡,而且在于基于关键变量的变动、突变因素的增值,从而对整个供应链系统提出打破旧的平衡、在新基础上建立新的系统协调与价值平衡的要求。对于农村物流而言,这个“关键变量”和“突变因素”就是物流中的“物”,即“物品”。农村物流中物品的新品种的出现、品质的提升、价值的增加以至物品物理化学形态的改变,都可以引起物流系统的变更、产业链的调整和价值链的波动。在农村物流四大系统中,无论是化肥、农药还是种子、农机,农资产品的新品登场总能带来农业生产收益的提升;农村日用消费品新品出现,可以引起农村消费结构和层次的变化;农产品新品的不时推出是高效农业的应有之义;农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水平提升,也可助农增收。就是说,新产品出现是农业产业链升级、价值链增效的“革命性”因素。应当将此当作助农增收的重点。

    仅仅从农产品物流这一系统来看,新产品可以而且能够成为助农增收的重要方面。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的要求。“三产融合”被专家们称为“第六产业(1+2+3=6)”。把农产品种植新品、农产品加工增值、农业生态旅游增值及生态效益,统筹协调、整体增值,不仅可以推动农业由单纯的农作物生产向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及休闲服务业等领域交融发展,产业链得以延伸,更可以实现农业附加值的增加和农民的增收,凸显未来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实际上,农产品加工是农产品物流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包含了为适应运输、储存、装卸、搬运等物流环节所需要的对农产品物理形态的加工(改变外形的和适应冷链需要等),而且包括了高科技加工对农产品进行生物形态、化学性质等方面的加工升级,包含了农产品转化成工业品、科技升值等过程。这是农业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内容,是科技兴农的重要方面。

    从农业产业链发展的视角看助农增收,可以把上述过程分为农业产业链的构筑阶段、优化阶段、提升阶段。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农业资源禀赋差异极大,这不仅为各个经济区域提出了推动农业产业链发展、价值链提升的任务,也为在更高层级的产业链、价值链的优化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正是这些“要求”和“任务”的存在,客观上为我们提供了助农增收的更大余地和空间,我们才能不断推动农业现代化向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更广阔领域发展。                   

    (舒一伦)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