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5年1月2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宜兴紫砂壶:小作坊模式的叩问

□ 王振祥

    2010年5月,一喜一悲的两个消息接踵而来,紫砂壶玩家和制造者们大为震动,其一是现代著名的紫砂壶大师顾景舟的一件作品拍卖出1232万元的价格;其二是媒体连续曝光宜兴紫砂壶制造者在大量使用化工泥、垃圾泥,许多名家作品名不副实,是找人代工之作。手工业制造方式、非常规的销售渠道,使整个紫砂壶界走向神秘化。在标准体系没有建立起来的年代,普通大众想得到一把好的紫砂壶变得很困难。而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工业化的紫砂壶生产趁空隙而起,靠廉价的化工原料和简单的制作方式,满足了大众对于紫砂壶的想象,事实上,从第一天起,工业化的廉价紫砂壶和传统手工制作的、满足富裕阶层消费的紫砂壶就是两个玩意。这在壶界早已不成为秘密,只不过两种生产方式井水不犯河水,泾渭分明。可是现在,二者被活生生地组合在一起。

    紫砂生产的格式

    20年前,台湾玩紫砂的人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于是有几个商人动脑筋,想紫砂壶行业为什么不能像瓷器一样,专门出现一个仿古派别呢?于是几个人神秘地跑到宜兴丁山,找当时的几个制壶高手帮他们做一批仿古壶,然后再做旧,想去台湾市场上冒充古董壶出售。甚至还精心配制了泥料,故意磨得粗一些,不像现在使用的泥料那么细洁。可是,这次仿冒显然是不成功的,受骗上当的人很少。

    紫砂为什么没有像瓷器一样,出现专门仿古的一派,并且流行开来?顾景舟的徒弟、70多岁的工艺美术大师李昌鸿解释:“其实说简单也很简单,在上世纪60年代,我们厂就确定了生产规则,经济、实用、美观。现在听起来觉得有点土,可是想想,这确实是一道法则。紫砂壶从最早开始,实际使用功能就占了一项,它是用来泡茶的。而古代泡茶法和现在完全不同,我现在做一把壶,如果完全模仿明代的路子,不是做不出来,可是如果不能用,那么做出来干什么?”

    紫砂壶在每个时代都流行不同的原料和不同的加工工具,目前普遍使用的转盘,是中央美院教授高庄上世纪50年代研制并推广的,现代加工办法做出来的壶,是适合现代人的饮茶方式的。例如从前人喜欢那种嘴对壶嘴饮用的小壶,现在还有生产,可是内部构造都变化了。因为对应的饮用方式不流行了,现在小壶是为了泡功夫茶而出现的,里面流水口的制作完全不同。

    作坊制度与定价体系

    在很长时间里,紫砂壶仅仅是作为一般的生活用品出售,不管是大师作品还是学徒工的作品。李昌鸿说:那时候根本不允许大家在作品上署名。由厂里统一定价出售,大师做的贵一点,也就是十几元,一般的,几毛钱。上世纪80年代,香港的收藏家罗桂详来到宜兴,他想请紫砂厂的员工做一批作品参加香港的亚洲艺术节。李昌鸿说,那是解放后真正体现紫砂壶价值的第一笔订单。“罗先生的贡献很大,他把从前作为产品的紫砂壶性质改变了,变成了工艺品,我们可以在壶里面打上名字了。”那次订单,顾大师那批前辈的作品,是1000元左右的价格;而他们这几个大弟子的作品,价格是老师的一半,而不知名的后辈的精心之作,也卖到了30元左右,“这使我们觉得,原来我们的劳动有这么高的价值”。

    虽然还是集体企业,可是,紫砂壶的生产形式彻底改变了,突出名人名作。罗桂详之后,是四家香港的贸易公司轮番上阵,他们有的是通过广交会的窗口认识了宜兴紫砂,有的是通过罗桂详的香港展览认识到了紫砂壶的珍贵,都跑到宜兴抢货。因为大家竞争,后来规定,一家公司的代表在宜兴只能待20天,四家轮流。根据外事纪律,当时唯一的对外窗口就是紫砂厂。李昌鸿说:“那时候我们不知道,其实他们是做转口贸易,把我们的茶壶再售往台湾。”就这样,早在30年前的销售上,宜兴的紫砂壶就开始走上了隐秘而竞争的渠道,这也导致了直到今天,宜兴紫砂的销售还是与其他任何产品都不同,始终不够明朗化。

    上世纪80年代是紫砂壶的第一次高峰;台湾紫砂界的热闹,使宜兴紫砂壶在1993年的时候价格又到了顶点。“那时候几万元一把壶不稀奇。”不久后台湾经济的衰退使紫砂壶价格下降,不过到了2003年,大陆的消费群体增加,宜兴紫砂再次稳步上升,超过了1993年的那次价格不少。

    因为全部是个体之作,所以紫砂壶的定价就是个糊涂账了。目前的行情是,国家级大师的作品一般是十几万元,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一般是几万到十几万元,再往下的工艺美术师,价格由几千到上万元不等,依此类推,定价体系基本如此,可是,就是因为是个体作品,所以这种体系又极其不工整。

    泾渭分明的手工作品和工业品

    还是回到合作社年代。顾景舟和当时的某领导有了冲突,原因是,领导研究成功了水流转盘,要求所有的工人在传送带上做紫砂壶,可是顾景舟觉得这太荒谬。“做不同类型的壶,要求的转盘速度完全不一样,而且就是同类的壶,不同的人,手工的感觉也不一样,怎么可能用匀速转盘来做壶呢?”事实证明,顾景舟是正确的。好的紫砂壶确实出自纯手工,完全依照每个从业人员的感觉而成。在漫长的年代,这个规矩一直没有改变。

    “上世纪90年代前后,做紫砂壶批发的人出现了。”在宜兴紫砂界已经待了十几年的沈坚强说,那是紫砂壶由纯手工年代走向半手工年代的开始。他还记得,是两个姓王的宜兴商人,在外面接下了订单,然后开始批量生产。“他们找了大量代工者,把样式交给对方,让他们采取合作的办法来进行,比如说你做壶身,他做壶盖,他做连接,这样一来,速度加快了许多,而且开始使用半自动的机器,比如说专门做泥料的机器,可以把泥料弄很长,然后进行切割,再进行拼接,不像我们的圆壶,是一个个从锤泥开始,再打身筒打出来的。这种壶,比起传统手工壶质量要粗糙一些,不过造价也低了很多,最基本的原因,是人工费用低了。”两个商人很快开起了奔驰,成为早期和那些大师们竞相富裕起来的人。他们的做法,引起了宜兴紫砂的工业化革新。引进的机器越来越多,比如说拉坯的机器,这是瓷器的做法,在潮州和景德镇常见。拉坯机生产速度更快,转瞬壶身就出来了,从前一对打工的夫妻,一天做10个壶了不起了,现在一天能做几百个。

    也就是产量的加大,使得矿料的成本问题日益突出。沈坚强记得,即使是在黄龙山没有封闭的2005年之前,1吨好的材料也已经到了几千元,对于手工成品而言,这个问题并不大,因为就算是最好的原料,核算下来成本也就最多占壶价的1/10,可是对于廉价的工业品而言,那肯定不行。“工厂里出厂一把壶,可能只有30元的上限价格,怎么可能花10块钱的原料钱呢?再说,礼品壶的利润都很高,商人们总是要把各项成本价格压到最低的。于是,大批的化工泥出现了。你要偏红?我给你很鲜艳的铁矿,你要紫泥要绿泥,我就给你加铬加锰,要原料变细,我就给你拿硫酸洗。”而且,基础原料只是各地挖掘来的泥土,根本不再考虑成品的性能问题。

    也就是工业化大生产的出现,使得宜兴的原料市场出现了分化,最贵的原料有几万元/吨的,最便宜的甚至连100元/吨的价格都不到。越差的泥土越需要化工原料,恶性循环由此而来。

    而礼品市场,也在进一步恶化中,几十元一个的所谓紫砂杯,往往只是用泥土拉坯烧成,上面再喷涂一种细料而成。“从头到尾和紫砂没有关系。”沈坚强给我们算了一笔简单的账。一把正常的手工制成的紫砂壶,比如说需要5元钱的最普通的原材料,一个熟练工人,也需要一天的时间才能完成,他的工钱加上烧制费用,怎么都得100多元。那种三四十元充斥着旅游市场的紫砂壶,当然是工业化的冒牌货,只不过不幸的是,这些冒牌货,生产的产地,不少也在宜兴而已。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