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型基层社是新时期供销合作社的重要任务,是把供销合作社打造成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的基础工程。当前,要推动新型基层社在更高层面上的良性发展,需要着力解决以下五方面问题。
社会认可度问题
改制后的供销合作社,面临着自身实力弱、社会影响力小、群众认可度低的问题。在新时期要全面推进供销合作社基层组织建设,不仅需要供销合作社自身的艰苦努力,也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和群众的认可。否则,即使建了基层社,政府和群众不了解、不认可,认为徒有形式,没有影响力,就难以收到实际效果。为此,我们需要辩证看待地位与作为的关系,一方面要以自身作为争取受人尊重的社会地位,但另一方面一定的社会地位也是有所作为的重要条件。在供销合作社推进综合改革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向全社会展现供销人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为,向政府和社会回答“供销合作社在干什么、供销合作社能干什么、供销合作社要干成什么”,以此提高自身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从而为新型基层社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
谁当领衔者的问题
一个合格的新型基层社主任,是农村合作经济的领头羊,是勇立市场潮头的当家人。合格新型基层社主任应该具备3个要素:一是要有供销情怀。无论是从供销合作社内部培养还是从社会引进能人,都应该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终身热爱供销合作事业。二是要有经营理念。具有驾驭市场经济活动的能力和一定的实业基础,能够带领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生产和现代流通经营。三是要有组织能力。在当地农村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有较强的综合协调能力。合格新型基层社主任培养要有开阔视野,既要从供销合作社系统内部梯度培养,更要从优秀农民企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有大学经历的职业农民中挖掘培养,还要让供销合作社改制后自谋职业的“成功游子“再度回社,并从政治上、业务上、经济上、文化上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使其真正成为基层供销合作事业的领衔者。
组建模式化问题
新型基层社建设应打破传统思维定式,按照“市场化、合作制、开放式”原则,多种模式加以推进。一是“社司一体”模式。对具有一定资产、经营业务的基层社,可采取“基层社+公司”的模式进行改造。二者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运作,对现有人员、资产、业务进行整合,大力发展农资等“新网工程”的优势业务,使自身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发展。此种模式适合老基层社的改造提升。二是“社社一体”模式。通过“基层社+专业社”的模式,依托产业优势明显、实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紧密两者的资产、业务、人员的联结度,围绕农民生产生活需要开展经营服务,提升经营规模和效益。此种模式,既适合老基层社的改造,也适用于空白乡镇新建。三是“社村联合”模式。对空白乡镇社,可以探索“基层社+村”的模式。通过依托乡镇中心村,采取与村级经济合作组织合办、各种农村经济组织加盟的方式,大力发展农资、日用品、再生资源等农村商品流通,做强村级综合服务社,加强对农民培训,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服务。
存在价值论问题
过去,基层社主要是投资和供销职能。一是农民通过投资入股加入到供销合作社,并参与供销合作的民主管理。二是供销职能。供应农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收购销售农副产品。现在这两个职能,一个名存实亡,一个基本退出。在基层社转制后,新型基层社的形式和功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为“三农“提供服务的根本任务没有变。只有承担起政府农业公共服务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工作职能,新型基层社才会有存在的价值,才能成为市直部门的为农派出机构和乡镇政府的重要组成部门。在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新型基层社必须与时俱进,承担起新的服务内容:一是落实上级社、当地乡镇政府的涉农优惠政策,促进当地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二是指导区域内农民专业合作社、村级综合服务社等开展业务、搞好服务,在农村合作经济中发展引领、带动作用;三是组织开展优质农副产品展销和农产品电商平台建设,帮助农民增收;四是组织开展农村实用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新型基层社要保持可持续发展态势,应认真解决好新型基层社建设中“人、财、事”这3个关键词。一是解决好“人”的问题。认真坚持“人才兴社”的发展战略,建立开放灵活的选人、用人制度、育人制度。二是解决好“财”的问题。新型基层社的建设和运转需要有相应的财力作保障,需要有科学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三是解决好“事”的问题。实质上就是解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问题。新型基层社必须及时适应变革、顺应变化、满足需求、个性服务,做到与“三农”始终紧密联系,办成一家一户农民想办而办不了的事,实现把农民群众组织联系起来的最终目的,让新型基层社真正成为开放包容、充满活力、服务“三农”的基层合作组织体系。
(作者系浙江省余姚市供销合作社党委书记、理事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