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专业合作社,就再也没为种菜、卖菜的事儿发过愁,收入还增加了,这年头还是组团发展吃得开!”一提起专业合作社,家住山东省莒县店子集镇后西庄的村民何坤笑逐颜开地说道。
合作平台
牵手农民谋发展
店子集镇地处沭河东岸,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传统种植瓜果蔬菜,全镇大棚瓜果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6%。但是,始终没有走出“一家一户”、“一种一卖”的传统经营模式,商贩压价,信息延迟,老百姓增产不增收,果蔬产业发展缓慢。
“蔬菜产业是我们的优势产业,但是没有正规组织、没有专业市场,蔬菜不好卖,卖不出好价钱。现在网上都搞团购,我们为什么不能把老百姓团结起来呢?就是这个念头让我觉得应该给蔬菜找个‘婆家’!”店子集供销合作社主任张德明这样谈起领办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初衷。
2013年3月,店子集供销合作社出资10万元,在该镇后西庄村领办起蔬菜专业合作社,并多次组织人员到寿光等地学习大棚蔬菜种植技术,但是当地多数农民还是抱着“看戏”的态度在观望。
“专业社成立之初,老百姓根本就不感兴趣,我走村串户做工作,才有不到80户加入进来。”说起工作起步,张德明脸上写满艰辛,“我们流转了600亩土地,以蔬菜示范基地做给农民看,当年收益不错,这才激发了农民入社的热情。”
“现在社员有113户,蔬菜种植大棚1000多个,种植面积在2000亩左右,种植户年收入在10万元左右,前西庄、庄科等20多个村庄都有社员。”张德明手指着远处,像是在描绘着专业社的发展蓝图。
销售平台
带领农民闯市场
“如果不解决销售问题,行情好时菜农一哄而上,行情差时菜农减少种植,辛辛苦苦打出的名声可能会受到影响。没有固定的收购地点,货源无法集中,很不方便,所以我就想一定要给批发商安个家!”张德明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通过土地流转,专业社在后西庄村建成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的果蔬专业批发交易市场。在市场营销上,成立了市场营销团队,通过走访推介和媒体宣传,加强与国内各大市场的沟通,发展订单农业;在激励手段上,交易市场按照每交易一斤蔬菜收取1分钱的交易费,把更多的利润让给菜农和批发商,吸引了大量的批发商和周围4个乡镇的菜农来此交易;在市场配套上,成立市场管理小组,规范市场经营秩序,确保交易公平、公正。
“现在市场的日均交易量为20余万斤,最多的时侯达到100万斤,年交易量在4000万斤左右,年交易额达8000多万元,产品销往大连、上海、南京、深圳等全国20多个城市。”说到这里,张德明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农资平台
农化服务进地头
谈起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张德明又打开了话匣子,“现在都在提‘舌尖上的安全’,我们非常注重这一块,从农资的购买到使用都采用规范化管理,不会让假农资坑害菜农,也不会让农药残留超标的蔬菜坑害消费者。”
据悉,专业社利用供销合作社覆盖全市的现代流通网络,通过与农资厂家联采直供,减少流通环节,降低了生产成本,不但从源头上杜绝假农资的流入,还使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低于市场价5%左右。供销合作社的庄稼医院则免费为社员提供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服务,先后为260多个大棚提供测土服务。同时,为错开菜农资金周转时差,该社为社员开展农资赊销业务,每季蔬菜销售后统一结算,2014年共赊销化肥1000多吨,赊销额达80多万元。
“我们开通了服务电话,老百姓只需要一个电话,我们便把农资配送到田间地头。可以说,供销合作社实现了从卖商品到卖服务的转变,又重新走进了老百姓的心里。”张德明说道。
技术平台
为菜农传经送宝
“寿光那边的蔬菜种得好,因为他们的适用技术掌握得好,现在不靠技术是不行的。”张德明说,“我们也成立了农业技术服务队,定期组织农业专家、县供销合作社召开现场会,通过知识讲座、现场授课、发放明白纸等方式为菜农传经送宝。”
自2013年来,专业社已组织召开现场会6次,培训1500余人次,发放明白纸近3000份。“通过适用技术的推广,专业社连年把灰霉病、菌核病等大棚蔬菜易发生的病害控制在最低,提高了果蔬的品质,增加了产量,富裕了菜农的钱袋子,合作社被菜农亲切地称为农民的‘太阳伞’。”
对于未来的规划,张德明说,“下一步我们准备投资50万元对蔬菜交易市场进行扩建,交易市场再扩建2000平方米,并建一个6000平方米的停车场。此外,还要拓展网上交易,让远处的消费者不用跑过来,也能吃到新鲜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