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1月2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国务院扶贫办:预计今年扶贫小额信贷规模达2000亿元


 

    本报讯 (记者 李梦希) 2015年1月20日,由中国扶贫发展研究中心与中和农信联合举办的“第二届新时期金融扶贫论坛”在北京召开。此次论坛特别聚焦扶贫小额信贷领域,邀请了来自国务院扶贫办、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银行、邮储银行、贵州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中国人寿等机构的代表,共同探讨“新时期金融扶贫的创新与发展”。

    近年来,我国在金融扶贫方面有了更多具体的做法及创新发展方向。此次论坛上,国务院扶贫办开发指导司司长海波介绍道:“国务院扶贫办已把扶贫小额信贷作为重要扶贫手段,将通过积极完善扶贫贴息贷款政策和机制,推进扶贫小额信贷工作的开展,促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在扶贫小额信贷的产品和形式方面,我们特别鼓励创新贫困村金融服务,改善贫困地区金融生态环境。”

    从2012年以来,小额信贷的发展呈现了井喷的态势,无论从规模还是产品种类上都可以说是日新月异,海波预期2015年小额信贷的扶贫资金规模会达到2000亿元。

    作为国务院扶贫办金融扶贫工作的具体执行机构,中国扶贫发展中心主任曹洪民在发言中指出,目前金融扶贫工作的主要手段是通过建档立卡提高贫困户贷款的可获得性,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评级授信,使建档立卡贫困户得到免抵押、免担保的信用贷款。同时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注重按市场规则推动扶贫小额信贷持续发展,鼓励金融机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量身定制贷款产品,自主调查评审放贷。

    论坛上,来自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人寿等机构的代表与会,并积极分享了各自在金融扶贫方面的做法或规划。中和农信总经理刘冬文在会上分享了在金融扶贫方面的创新与做法。刘冬文介绍:“中和农信在开展信贷业务的同时,发现贫困地区的百姓金融知识普遍比较薄弱,导致他们难以或者不能很好地享受到普惠的金融服务。”

    2013年底,中和农信面向八千余名农户开展的一项调研显示,农民对金融教育需求排在前三位的是国家金融支农优惠政策、如何申请贷款和投资理财。此外,调查还发现贫困农户普遍金融知识薄弱,他们当中41%不知道如何识别假币,55%从未向金融机构申请过贷款,73%未听说过征信系统,20%曾出借个人信息帮人贷款。

    “鉴于此,中和农信创新性地通过其全国分支机构为贷款客户及当地百姓提供金融教育培训,以提升他们的能力。”刘冬文表示。 

    贵州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主任蔡湘介绍了贵州农信社在近年来金融支农、金融扶贫方面的情况,并在论坛上提出了两个待解问题:全国大多数省份贫困地区主要在农村,所以,金融支农和金融扶贫在某种程度上关联度是非常高的,但是金融资金需求量大;县域扶贫资金回流须加强循环机制建设和政策支持。此外,贫困地区的贷款风险相对较高,成本、风险如何控制?这些方面亟待有关部门加强支持。

    近两年,通过“金融扶贫”的手段帮助贫困农户脱贫致富,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关注。2014年4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特别提出,要加强金融服务支持“三农”发展的具体措施,所有涉农金融机构都要努力下沉,做到“不脱农、多惠农”。如何贯彻落实好会议相关精神,成为与会各方关注的焦点。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