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央行公布的数据表明,2014年人民币存款增加9.48万亿元,同比少增3.08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4.14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1.97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5531亿元。比较来看,2013年的住户存款、非金融企业存款和财政性存款的同比增加额,分别为5.49万亿元、3.50万亿元、5768亿元。
由此可以看到,同比增幅下降最快的是非金融企业存款,其次是住户存款,而财政性存款则变化不大。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愈演愈烈的金融脱媒所致。除此之外,当前宏观和微观经济形势的下行压力,也体现在不同主体的存款变化上。
通常来看,如果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及利润增长较快,往往会带来企业存款余额的较快增长,反之则带来企业存款增长的回落。2014年企业存款增幅的剧烈下降,首先反映出微观企业的经营环境面临较大挑战,并且资金面相对更加紧张。同时,其他一些因素也具有突出影响,例如,企业结算在途资金是商业银行的一项主要资金来源,但是随着支付清算技术和效率的迅速发展,这部分短期化的存款资金很可能规模大幅下降。再比如,在投资渠道日益多样化、影子银行创新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原有的企业低息对公存款越来越少,很可能出现分流,或者通过各种渠道转为回报更高的金融同业存款。
再就居民存款来看,其变动直接受到可支配收入和储蓄率的影响,而影响储蓄率的因素包括:通胀率以及通胀预期造成实际利率的变化、居民消费支出、房地产投资、金融投资收益及渠道的变化等。据统计,2014年全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绝对额为28844元,同比实际增长6.8%;2013年全年的相应数字则为26955元,同比实际增长7.0%。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绝对额为10489元,同比实际增长9.2;2013年则为8896元和9.3%。同时,城镇居民2014年人均消费支出19968元,同比实际增长5.8%,而2013年的数据则为18023元和5.4%。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长则从2013年的9%变为2014年的10%。可以看到,全国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在2014年的实际增幅都有所下降,消费支出增长却仍然强劲,这直接影响到居民存款变化,其中的内涵值得进一步深究。同时,下半年的股市火爆,包括余额宝、P2P网贷等各种互联网金融产品的“风起云涌”,也有影响。
最后,财政性存款的增幅下降不大,表明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仍待提升,积极财政政策的扩张性效果实际有限。总的来看,存款趋势变化既意味着银行竞争压力增大、直接金融创新活跃,也表明短期内企业运营与居民福利改善面临更多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