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1月2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看不见的收益 看得见的商机

□ 本报记者 刘一凡

 

    农村金融的理财市场一再被蚕食。

    面对从业务、科技到金融产品等多个方面都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大银行“入侵”,农金机构如何端稳自己手中的“饭碗”,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农金机构必须行动起来,丰富理财产品种类、深度挖掘市场潜力、抢占市场资源。

    目前,仍有一些农金机构对发行理财产品抱有顾虑,或是不以为然,认为与大银行合作提升了他行知名度,甚至会流失客户资源;或是认为农户缺乏理财意识,市场需求小,利润难以覆盖研发成本,暂时无需多加考虑。

    的确,较城市居民而言,农民对理财产品缺乏了解,理财意识也趋于保守,然而这绝不意味着他们应当被忽视。

    兴业银行“银银平台”的成功就是最好的例证。理财产品销售额超过2550亿元,联网合作银行达235家,连结网点数超过33000多个,涵盖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依托“银银平台”这一品牌,兴业银行在日益强盛的农村金融市场已赢得重要一席。

    若是觉得没有市场便轻言放弃或一味坐等,等到市场成熟,客户主动要求通过农金机构购买理财产品,显然不现实。农金机构必须主动创造机遇。开放心态、转换思路,才能从看似不存在的农村理财市场中发现商机,开发出潜在的广阔天地。

    市场在哪里?新生代农民或许正是最容易接受理财理念的群体。他们基本都会熟练使用网络,拥有智能手机,对理财有一定的意识和关注。然而调查显示,90%的新生代农民选择的理财方式是定期存款,而涉足基金、股票、保险类理财产品仍为少数。

    这难道不是一个天然的商机?高达90%的比例意味着这几乎是一片尚未开荒的“理财处女地”!农金机构应迅速从思想最开放的新生代农民入手,挖掘客户理财需求,逐步培养客户群体,提高自身业务能力。

    新生代农民绝不是唯一的客户群,35岁以上农民群体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已有一定资本积累的他们更关心银行各类产品的保值和增值能力。更重要的一点是,在农金机构多年的扶持下,双方建立起深厚的感情,他们更信任,也更依赖农金机构。

    然而一些农金机构恰恰忽视了这些潜在优质客户。农金机构大可以建议客户将长期不用的储蓄资金转为风险较小、稳定的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如国债、货币基金等,既提高客户收益,普及了理财知识,也拓宽农金机构收入渠道,丰富了产品线,从而黏住客户,增强竞争力。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