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5年1月1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奶比水贱 农企合作模式亟待改变

□ 本报记者 陆 璐

(cnsphoto供图)

 

    近段时间以来,不断有报道显示,河北、山东、内蒙甚至江浙地区的奶牛养殖户出现倒奶现象。宁夏吴忠市富农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俊明表示,这是自他1979年养牛开始以来,奶业最为受挫的一年。即使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也未有2014年下半年以来奶业受创的程度之高。原先拥有32个养牛小区,2000多户农户的合作社,如今也只剩下10个小区,不到1000户。原先日产300吨鲜奶的规模如今已缩水至140吨,即便缩水如此严重,企业仍然不断地缩减收奶规模,以至于合作社每天傍晚只能将未能售出的鲜奶成吨倾倒掉。

    为解决各地奶量过剩的多米诺现象,尽可能减少奶农的损失,1月7日,农业部下发《关于协调处理卖奶难稳定奶业生产的紧急通知》的内部明电,要求各级地方农牧部门在当地政府领导下,迅速行动起来,通过协调乳品企业增加收购、启动奶业生产监测、加大政策扶持和救助力度,全力以赴处理“卖奶难”,保护奶农利益。各大超市加大对奶制品的促销力度,试图通过增加消费拉动奶业,但仍显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于农业部督促企业增加收奶量的要求,马俊明表示,由于当地中小奶制品企业本身消化能力有限,目前并没有加大对鲜奶的收储力度。

    2013年下半年经历了“奶荒”之后,原奶价格曾一路飙升至5元/公斤,致使很多奶农都花高价买入了奶牛。但2014年下半年以来,原奶价格进入下行通道,原奶收购价格一路下跌至3.3元/公斤,而与此同时,饲料售价居高不下,养殖成本上升,很多奶牛养殖户被逼到骑虎难下的境地。河北奶农李娟称从2014年11月开始,合作的奶企只能收奶农80%的鲜奶,剩下20%的鲜奶由奶农自行处理。卖不出去的鲜奶只能到村子里大路上卖掉,或者0.5—0.6元/斤价格卖给一些养猪户,再卖不出去的就只能倒掉。

    产能过剩 挑战仍继续

    倒奶之痛是对我国整个奶制品行业敲响的警钟。从外部原因看,“倒奶事件”的主要原因是供求失衡导致奶价下跌。由于对主要新兴国家的乳制品需求有过于乐观的预期,全球各地都在大幅扩充牧场,加快了奶牛养殖,生奶产量在2013年出现暴涨。而中国、印度、中东等新兴国家受到宏观经济影响,对乳制品需求下降,市场增长放缓,以至于全球原奶出现供过于求,国际奶价从2014年3月开始下跌,一直持续至今。另一方面,随着进口奶源的增加,奶企对国内奶源需求减少。据公开资料显示,2005年液态奶进口量仅3800吨,2014年高达28万吨。

    而2015年,不止中国,全球奶业的日子恐怕仍不好过。来自全球乳制品企业的采购数据显示,全球奶源主要供应地新西兰、欧盟的原奶价格跌幅已经达30%-40%。2014年12月上旬,占全球乳品贸易1/3的新西兰恒天然也下调其对2015年产奶季原奶价格的预期。有分析预测,2015年原奶价格仍将下跌15%至20%。

    内蒙古奶联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兆林表示,2015年3月21日,欧盟即将取消奶业配额制,意味着占世界总产奶量21%的28个欧盟成员国将取消执行现有的配额制。配额制的取消,意味着欧盟成员国的奶农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加大奶牛养殖的力度与产量。据悉,爱尔兰在取消配额制之后,牛奶的自然增长预计可达20%,再加上该国提出的《2020食品倍增计划》的实施,在2020年之前,预计还有30%的增长空间。在欧盟成员国牛奶制品相对普及与饱和的基础上,增长部分,将瞄准的是发展中的中国市场。

    在这样的背景下,量增价减势必将给中国奶牛养殖者带来史无前例的危机。如何在国际背景下,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新技术的应用,以提高原奶市场的竞争力,或许才是中国乳业保持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点。

    改变模式 农企要融合

    “倒奶事件”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中国奶业之内部之困:即如何提高我国奶制品的品质。

    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国内消费者对于国产奶制品的信赖度降低,造成大量购买国外奶制品,而国内的奶制品企业也加大了对原奶的监管力度,在不少奶农看来是要求越来越苛刻。李俊明表示,合作社送去企业的原奶经常因为微生物超标、蛋白质不够而被退回。在国内,大型乳企也纷纷自建牧场,减少收购奶牛散户的牛奶以保证奶源的可靠性。蒙牛乳业已参股、合建了14座万头以上超大型现代牧场,并表示在3年内实现100%原奶由规模牧场提供。光明乳业也在湖北武汉投资1.3亿元建设“生态示范牧场”,君乐宝2014年3月份已经在河北张家口的察北建了自己的牧场。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表示,倒奶杀牛现象长期看是小奶户和奶企的这种产业组织模式不适应发展需要。郑风田介绍,美国奶类生产大部分采取的是大奶企的一体化生产,欧洲则是将奶户联合起来通过合作社建加工品牌,日韩则是农民必须加入农协,通过农协把分散的农户联系起来,加工出售。

    而我国目前的奶牛养殖散户仍较多,即使组建合作社,但多数合作社规模小、不规范,无法形成规模,奶农话语权很弱。“模式问题才是根本原因。”乳业专家宋亮也持同样观点,要想走出这个怪圈,就必须推进企业和奶农的一体化经营,把分开的牛、乳再次联合到一起。他建议,政府和行业协会要进行引导,将散养变成规模牧场,积极扶持奶牛大户、联户经营、大型合作社、家庭牧场等经营主体,提高奶农组织化程度,并渗入到乳企加速一体化。

    位于山东曹县五里墩的山东银香伟业集团通过独特的生产管理模式和对产品质量的严格把控,在奶业举步维艰的大环境下逆势而上。集团董事长王银香介绍说,“我们企业提出了‘公司建区+客户种养+五四服务+双方共赢’的合作小区养殖模式,让养殖户的奶牛集中在科技先进、管理科学的养殖小区内统一饲养,既保证了奶牛健康和奶源质量,又为农户带来了巨大的收益。2012年,银香伟业创立了‘牧场统筹养殖模式’,通过建设设施先进的现代牧场,集中管理公司和养殖户的奶牛,用极为严苛的标准控制原奶质量,用不断超越的理念推进品牌建设。在这样的合作方式下,企业和养殖户有了共同的利益,也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各方的风险。”

    同样,基于中国奶业与世界奶业的差距,基于对中国“三农”问题的研究与思考,在借鉴国外奶业发达国家奶农合作社运营经验的基础上,2007年内蒙古奶联科技有限公司团队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奶业合作化产业模式“奶联社”。2012年开始,探索发展合作家庭牧场。“奶联社”通过重新配置奶牛养殖环节的设施、设备、技术、奶牛、饲草料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商业模式上的创新。通过“奶联社”模式,为内蒙地区乳制品企业提供了稳定、安全、可靠的奶制品,实现了企业与养殖户的双赢。

    倒奶事件令人伤感,但倒奶事件的背后显示的是我国奶业发展的阵痛。在这个阵痛期,必须进一步改变奶农与奶企的合作模式,通过一体化的发展,融入式的合作,推动我国奶业转型升级,更有效地保护奶农利益,最终实现我国奶业的健康发展。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