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岁末,可谓是奶业的寒冬。据农业部监测数据显示,2014年12月两周内,全国生鲜乳主产区的平均价格为3.81元/公斤,较当年初均价下跌了9%,创下14个月以来的最低位。
公开数据显示,国内多地奶价暴跌,山东、河北等地原料奶价格普遍下降。其中,山东省原料奶收购价从2014年春节前4.1元/公斤降至目前的2.6元/公斤,而山东奶业协会统计显示,部分地区甚至出现1.5元/公斤的收购价格。青海大通、湟中等奶牛养殖主产区也曾出现“倒奶”现象。
另一方面,随着进口奶源的增加,奶企对国内奶源需求减少。据公开资料显示,2005年液态奶进口量仅3800吨,2014年高达28万吨。乳业专家王丁棉调查公开数据显示,从2009年起,奶农杀牛卖牛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每年退出、弃养的农户均超10万户。
而2015年,奶业的日子将仍不好过。来自全球乳制品企业的采购数据显示,全球奶源主要供应地新西兰、欧盟的原奶价格跌幅已经达30%-40%。2014年12月上旬,占全球乳品贸易1/3的新西兰恒天然也下调其对2015年产奶季原奶价格的预期。
乳业分析师宋亮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预计2015年鲜奶价仍将下跌15%至20%。宋亮表示,国际进口奶粉的价格从2013年4月就不断下滑,从5.5万元/吨降到了目前1.9万元/吨,伴随国内乳业与国际接轨程度越来越深,国际市场价格对本土企业影响越来越大。
当前,奶价的波动是我国奶业处于转型期出现的“阵痛”,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快速推进,由此导致的养殖散户迅速退出、奶农利益受损。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市场竞争下优胜劣汰的结果。但是,奶价大起大落,需要用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来调节。
河北省奶业协会秘书长袁运生表示,要解决奶价的大起大落,各地需要成立省级的奶业综合协调部门,通过完善科学的“第一链接”、生鲜乳协调机制等,防止生鲜乳价格剧烈波动。同时,开展第三方生鲜乳质量检测。
中国奶业协会副理事长、育种委员会主任张沅认为,短期内要整体提高我国乳业竞争力,就要从推广先进的奶牛养殖模式入手,“无论是中小养殖规模的奶农,还是大规模养殖企业,都应该着手改进饲喂工艺,提升牛奶的质量;同时加强安全监控,才可以较快见效。” (欣 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