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5年1月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守住陇间一片净土 传承中华农耕文明
——盘点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之三
□ 本报记者 王 敏

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在千百年的协同进化中逐渐完善,目前已形成江边沙洲种植茉莉花,高山发展茶叶生产的模式。
宣化最早的葡萄种植面积占了大半古城,从清远楼往北,都是整整齐齐、绿油油的葡萄园,故有“葡萄城”之美誉。葡萄栽培于百姓的庭院中,与城市中古香古色的民居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城市文明与农业文明,共存共荣。
佳县古枣林“记载”了中国红枣的起源与发展,也“记载”了中国农耕文明和华夏文明的发展,被称为中国的枣树“活化石”。

    

福建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

    茉莉作为福建福州特产,数量和质量都冠于全国。福州茉莉花茶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据南宋福州人郑域《郑松窗诗话》的讲法,茉莉在汉代随同佛教传入福州。中医的创新促进了福州茉莉花茶的诞生,宋朝中医局方学派对香气和茶保健作用的充分认识,引发香茶热,诞生了数十种香茶。福州先人将茉莉花香与天然茶香交织在一起,制作出了著名的福州茉莉花茶。

    福州具有得天独厚的露天栽培茉莉花的自然资源条件,无论在光、温、水、热等方面均为茉莉花生长提供了最适宜的生态环境。福州茉莉花有单瓣、重瓣,单叶、复叶之分,花有红白两种,种类全,数量多,其中以白茉莉花最为普遍,香气浓郁。《清宫禁二年记》载:“白茉莉,其最爱者。太后谓鲜花仅彼可用。”慈禧太后对茉莉花有特殊的偏爱让福州茉莉花茶从此成为皇家贡品。新中国成立至今,福州茉莉花茶一直是国家的外事礼茶。据《基辛格回忆录》,1972年,毛主席在书房会见尼克松总统时,喝的就是福州茉莉花茶。

    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在千百年的协同进化中逐渐完善,目前已形成江边沙洲种植茉莉花,高山发展茶叶生产的模式。福州市农业局副局长郑华琼在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申遗成功时说,福州茉莉花茶是东西方文化2000多年融合的产物,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活见证,又是生态城市最有力的证明,是都市现代农业最精致的名片。

    事实上,福州的茉莉花茶正处于复兴时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福州茉莉花茶红极一时,福州茉莉花种植高峰时面积达10多万亩。此后,随着茉莉花茶被市场“边缘化”、城市化进程发展等因素影响,现在种植面积只有1.5万亩。作为福州城市的符号,作为农业产业、生态产业、文化产业,福州茉莉花茶亟待保护和发展。

    据介绍,近年来福州着力建设生态强市,大力扶持茉莉花茶发展。去年4月25日,福州市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福州市茉莉花茶保护规定》,通过立法形式对茉莉花种植基地实行分级保护,严格征收条件。同时,福州市还进一步加大了扶持新植茉莉花的补贴力度。今年起花农新植茉莉花每亩补贴将由1500元提高至2000元,而茉莉花种植每亩成本价在四五千元。

    令人欣喜的是,此次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极大鼓舞了花农的信心,也促进了茉莉花茶和茉莉花苗的销售。在昌乐,花农林永光家世代种植茉莉花,他家的花田里甚至有五六十年的茉莉花头,自从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申遗成功后,林永光开的网店订单不断增加,已有300亩左右茉莉花田的他看好福州茉莉花产业的发展。在福州,有数不清的花农像林永光一样,正享受着家乡这片沃土带给他们的馈赠。


陕西佳县:古枣园

    陕西佳县泥河沟千年枣园位于天下红枣第一村——朱家坬镇泥河沟村,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面积最大的千年枣树群,总面积36亩,现存活各龄古枣树1100余株。这片古枣林“记载”了中国红枣的起源与发展,也“记载”了中国农耕文明和华夏文明的发展,被称为中国的枣树“活化石”。

    泥河沟古枣园春季生机盎然,夏季枣花弥漫,秋季硕果红遍,冬季铁枝苍杆,既有田园风光无限,又有沧桑古韵悠远,是难得的人与自然长期和谐相处的农业生态文化景观。枣园的1100余株古树虽饱经风霜,仍枝繁叶茂,果实丰盈。古枣园内有一棵已有1300多年树龄、称为“枣树王”的枣树。经过专家科学考证,其身高8.3米,胸围3.03米,冠幅13.4米,3个成年人围着树干伸开双手,才能将树抱住。

    这棵“枣树王”位于古枣园较为中心的位置,虽年代久远,但依旧枝繁叶茂。在所有者武稳寿的记忆中,他是在这棵枣树上玩大的,现年已61岁的他,总感觉枣树似乎一直就是那么高,那么粗。“以前,总看到爷爷和父亲给这棵枣树打药、施肥、修剪,而现在,每个春天,我也做着父辈们的活。”武稳寿说:“‘枣树王’的枣,个头小,形长,较甜,且熟得早,现在每年还能产至少五十公斤的枣。”

    佳县是陕西省最北端黄河边的一个县,属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降水偏少。各方面气候条件适宜优质红枣生长。佳县因此成为全国红枣五大产区之一,栽植已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目前,佳县红枣的种植面积已达到82万亩,成为佳县农民种植业的最主要收入。千百年来,耐旱的枣树被视为人们的“保命树”、“铁杆庄稼”。每年正月,人们都要敬拜“枣神”,祈求红枣丰收。逢年过节,人们都要制做枣糕、枣馍、枣焖饭等传统食品,以示庆贺;长辈们给孩子吃红枣、戴枣串,希望他们早日长大成人,日子甜甜蜜蜜;久远而又浓郁的红枣文化气息渗透在佳县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不仅如此,佳县的枣树还是当地家庭的“救命植物”,在植被稀少的高原地区,枣树具有保护环境的重要作用,能够防沙和促进水土保持,被视为全球创新、可持续发展和适应的典范。这是我国西北地区唯一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农业系统。

    泥河沟古枣园系统,被专家认为是当今全球保存面积最大、树龄最高、株数最多、保存最好的千年枣树群落。如今的古枣园不仅是泥河沟的象征,更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据村民武意明介绍,泥河沟村共有140余户人家,800多位村民,一年枣的收成100多万斤,近200万元的收入,每家每户红枣的收入数千元。除此之外,古枣园还是中国枣树的发源地,中国很多地方的枣树都是从此处走出去,并“开枝散叶”,越来越多。

    “佳县的枣是油枣,个头虽小但是口感很好,营养价值也高。”佳县千年枣园枣业合作社成员武凌燕自豪地告诉记者,油枣已经卖到了北京、海南、内蒙古等多个省市。但是,她也有担忧,油枣容易受天气的影响而影响收成,导致农民收入不稳定。她希望农业保险能够惠及更多的农户,也让更多的人知道佳县油枣,品尝千年枣树的果实。


河北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

    “葡萄秋倒架,芍药春满树”是金代诗人刘迎咏《上谷》的诗句,它正是河北张家口市宣化在城市中种植葡萄的真实写照。宣化最早的葡萄种植面积占了大半古城,从清远楼往北,都是整整齐齐、绿油油的葡萄园,故有“葡萄城”之美誉。葡萄栽培于百姓的庭院中,与城市中古香古色的民居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城市文明与农业文明,共存共荣。

    据《宣化葡萄史话》记载,宣化葡萄最早引进栽培时间为唐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栽培历史。相传,宣化牛奶葡萄是2100多年前西汉张骞从西域引入。辽金时期,牛奶葡萄逐渐由皇宫和寺庙引入寻常百姓家,这之后的葡萄种植,已不限于在寺庙内栽培,开始在一些大户人家和沙土较好的农户家中栽种。

    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范围包括春光乡的观后、盆窑和大北3个村,以种植宣化牛奶葡萄为主,现有种植面积1500多亩。宣化牛奶葡萄是经过上千年精心培育发展起来的本地独有的优质葡萄品种,果肉脆而多汁,酸甜比适中,含有丰富的葡萄糖、维生素和矿物质,可剥皮,具有刀切不流汁的特点,是我国最佳鲜食葡萄品种之一,具有不可移植性。在杨公祠街观后村有株葡萄老藤,树龄在500-1000年之间,比国际上公认的斯洛文尼亚400年葡萄老藤早了100多年,被称为“世界第一葡萄老藤”。这老藤高6米多,树径70厘米,虽经历了数百年的悠悠岁月,至今仍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见证着宣化葡萄发展的历程。

    一方沙土,养一方果实。宣化葡萄逾千年而不衰,是由于果农长期不断的探索,形成了一套先进的传统种植方法并世代沿袭。合适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土壤条件、水质要求、种植管理等,孕育了宣化牛奶葡萄的特有品质。

    最值得一提的是宣化的葡萄架。世界上的葡萄栽培,大都采用排架,唯有宣化采用漏斗架,它聚水、聚光、聚肥、防风。独特的漏斗架形状极适合在庭院栽培,不仅产量高,产量稳定,还有着很高的观赏价值。俯瞰连片的葡萄架,犹如朵朵盛开的大莲花,又像一把把倒置的绿伞。从葡萄架内看,“凤凰台”像昂首的凤冠,围在四周的葡萄藤,犹如凤凰开屏;行走在葡萄架下,小径曲折蜿蜒,身旁花红果香,景致可与南国小桥流水媲美。

    时光荏苒,悠悠千年。宣化葡萄不仅没有失去历史的光泽,反而焕发出夺目的光彩,成为宣化一张独具魅力的城市名片。

    宣化区供销合作社宋桂英告诉记者,她从小就是在葡萄园中长大,对于当地人而言,古老的葡萄架承载着儿时的记忆和美好。几十年过去了,葡萄栽培的传承也刻上了文化的烙印,葡农们也有了致富的新出路。

    现在,宣化区春光乡观后村不仅办起了农家乐,让游客享受到“采百年葡萄、品地方美食、住农家小院、享萄园风光”的乐趣,为了抵御“单打独斗”产生的风险,保护人类农业的瑰宝,2013年8月,“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范围内的葡农还联合成立了“喜相逢葡萄种植合作社”,吸收342户葡萄种植户加入,合作社开展推广新品种、减产增质、接洽旅行团等服务,成为传承传统农业文化,促进农民增收的又一推力。

    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申遗”成功,不但将“宣化牛奶葡萄”品牌推出国门,使区域葡萄的世界影响力不断增强,带来更多的国际间交流合作,还为张家口地区提供了发展机遇,为当地经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