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5年1月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柳树湾

□ 张以俭

    浩浩黄河之水,从青藏高原巴颜克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启程,穿越时空,历经万壑千山,在大宋年间黄河夺淮,经历了六百多年,形成了苏北现在的废黄河。

    正是这远离黄河的河道穿过了淮安,在城市的边沿形成了一个美丽的河湾,在这优美的河湾上生长着一片茂密的柳林,“柳树湾”这一诗意的名称由此而得。也许由于废黄河的水日复一日地浇灌,也许由于沉积的泥沙一年一年地壅培,每一株柳树都显得婀娜多姿。

    柳树湾的形成得益于一位固守林子的老人——张发善。据说,还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早年从新沂来到了以黄河故道为伴的清江果园。年轻的张发善看着黄河故道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他非常痛心,发誓要将果园附近的黄河故道建设成为风景如画的森林地带。于是,他一到果园就做起了黄河故道义务植树的工作。每年春冬他都风雨无阻地植树、护树,直到他年老动不了被儿孙抬回。

    今天的柳树湾能以“天然氧吧,城市绿肺”伫立淮海平原,张发善老人没想到,曾经为了防水土流失而植树,竟然成就了一处风景,可谓功不可没。这也验证了我们祖先一句老话: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年复一年,这里的柳树终于逶迤为一幅流波溢翠的长卷 。

    人世多少浮华和纷争都已云烟般散去,这些柳树却年年吐露新绿,岁岁繁茂如初,成为废黄河岸边水土保持劳苦功高的呵护者和矢志不移的守望者,成为一片永不凋萎的醒目。

    来到这片柳林,抚摸着柳树笔直的树干,透过那青色绸缎般光滑坚韧的表层,我感觉到了一道绿色暗流汩汩流淌。而抬头仰望树梢,可见翠色铺叠,绿波涌动。这有着男人的风骨、亦有着女人的优雅与柔美的柳树,它看似柔弱,其实极为坚强,任其狂风肆虐,却不为所动,依然能够在风中舞出最惊心动魄的美丽。在临河的柳林边,我还看到几株倒地的柳树。那是某年夏秋洪水肆虐留下的痕迹。我惊讶地发现,它们朝地的一面,蓬蓬勃勃长出了很多根须。朝天的一面,则茁然冒出了条条新枝……一株老柳倒下去,一排新柳站起来。

    阳光的斑点依然静静地四处飞翔,照着我徜徉林间留下的足迹。蝉鸣如泼,小鸟的叫声一次次穿透厚重的绿荫,冲向蓝天。一切都那么真切,一切都那么明晰。只有河水的低语隐秘而浑厚,仿佛激荡在岁月深处的渺远鼓韵,若回响在天地胸腔的悠长咏叹,于无边的柳色和我漫溢的思绪中。

    在柳树湾的休闲长廊上,常会遇到不同口音的外地人。他们三五成群,或者更众,大批地从河堤边走过。他们一边走,一边看,一边品评。“你看,这水多清,这柳树多绿,多美,太美了。人行在此中,如在画里。”、“看,看,这里真像苏轼的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诗歌意境也体现得淋漓尽致,能住在这样的地方,太幸福了。”一路走来,尽是欢喜和雀跃。看到他们的欢喜,我亦是欢喜的,因为我的欢喜和他们一样,真挚而浓烈。

    人多向往大城市,人多以能够在大城市居住为荣,而我却偏偏爱城市外的乡村、河道、树林,爱淮安这片水,爱淮安这片水岸的烟柳,爱淮安这走不够的休闲长廊和这恬静清雅的生活版图。

    走进柳树湾,迎接你的是柳,走出柳树湾,目送你的依然是柳。那成行的绿柳,恰似小城的仪仗队,又似小城的东道主,她以她的深情传递着一座城市的精神与风范。她坚忍不拔,却又风姿绰约,让人怜、让人爱、让人心生眷恋。

    一座城,因为柳姿翩翩而风情万种;一条河,因为万千的柳树崛起,而巍然入画。而在诸多柳的背后,却是一个个的淮安人,他们包容天下、热情憨厚、质朴坚强,他们在经营着自己的家园,亦在经营着自己的内心。因为柳,让他们的生活情趣无限而诗意盎然。

    我站在柳树湾废黄河堤上,凭廊望去,尽是柳色青青,她们一直在我眼前伸展,直至河流尽头……

    (作者系江苏省淮安市供销合作社主任)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