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粉进药店”项目自去年在北京开始进行公共测试运行,然后推及至全国各重点城市试点。这种单纯变革流通渠道,以期重塑“奶粉信任”的模式,如今市场反馈证明其难以奏效。
当初推行“奶粉进药店”专柜销售,目的在于把奶粉当药品一样来管理与销售,以便更好地保障婴幼儿配方乳粉的质量安全。而且,该项政策也是参照了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做法。但是,该模式的一个最重要的前提是发达国家对药店建立了统一的安全监管模式,而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远远不足。
提振公众对奶粉的信心,关键还在于监管好生产环节。药店卖奶粉改变的只是市场的销售环节,如果所有的奶粉质量达到了要求,在超市售卖和药店里差别并不大,甚至在小卖部购买也能让人放心。
回到“奶粉进药店”这一试点,新闻中也提及销售遇冷的原因。我们可以在药店里看到售卖的多为国内品牌奶粉,数量少之又少,给人一种“凋敝”的感觉。因为价格与超市、母婴店里的奶粉差不多,消费者无疑会“用脚投票”。在超市里,消费者可以进行一站式的购物。此外,网购奶粉也成了不少人的选择,网络竞争的根本就是以低价为主,而药店显然做不到这一点。
另外,我国“奶粉进药店”的配套措施不足,限制过多、购买手续过于繁杂。
如今来看,照搬国外销售模式很难化解我国的奶粉危机,所有的问题最终都指向奶粉的质量安全和监管。当然,“奶粉进药店”本是好事,它一定程度保证销售流通环节上的安全,但在奶粉的源头和监管上未能有很大改观的情况下,这项善政就会沦为一块“鸡肋”。
(叶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