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推进
前奏
贷款利率已放开 利率市场化进入攻坚阶段
自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以来,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走过了21年的路程。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遵循着“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原则和步骤循序推进。
在贷款利率市场化方面,中国人民银行于2004年10月取消贷款利率上浮封顶,下浮幅度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 .9倍;2006年后,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逐步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 .85倍、0 .7倍;2012年6月、7月,中国人民银行将所有贷款利率下浮幅度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 .8倍、0 .7倍,进一步扩大了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2013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特别是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 .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贷款利率至此实现了完全的市场化;2013年7月19日晚,央行宣布自7月20日起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单独制约农信社近9年之久的2.3倍贷款利率上限至此成为历史;2013年10月,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正式运行,进一步夯实了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
在存款利率市场化方面,2004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但不能上浮;2012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首次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上浮,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此举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入实质性攻坚阶段。
变奏
降息、存保双重奏 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
当2014年走到倒数第二个月时,利率市场化的进程陡然加快。
11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次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同时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调整为1.2倍;其他各档次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并对基准利率期限档次作适当简并,将五年期定期存款完全市场化,交由各家银行自行决定利率。
这次降息其实为利率市场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首先,利率市场化完成的关键一步是存款利率的放开,提高存款利率上浮比例,既可提高银行自主定价权,也为后期推出大额可转让存单等工具铺路。
其次,将贷款基准利率简并为一年以内、一至五年和五年以上三个档次,其政策导向是,希望借此进一步拓宽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空间,引导金融机构积极转变经营理念,提高市场化定价能力。而贷款期限区间的扩大,也让商业银行在此区间的贷款利率定价有了更多选择,有利于发挥市场化的贷款基础利率的价格指导作用。
一周后,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另一重磅措施出台。
11月30日下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这意味着研究酝酿21年的存款保险制度有望落地。
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是利率市场化进行的先决条件之一。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的是“隐性”的存款保险制度,无论是剥离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还是向银行注资,金融机构出了风险,最终都由政府来“买单”。
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将改变这种局面。它不仅能够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同时保证了存款利率的放开和充分的市场竞争,是利率市场化乃至金融改革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在金融改革中,从理论上讲,存款保险制度的出台一般在利率市场化之前,这在很多国家的实践中也是如此。先有存款保险制度,再有完全的利率市场化,这样可以使存款保险对利率市场化有一个制度上的保障作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姚志勇说。
根据征求意见稿,存款保险制度将覆盖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包括在我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商业银行(含外资法人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等,符合条件的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都应参加存款保险。
对众多的中小银行而言,待该制度建立之后,如何在竞争实力有限又失却国家“隐形保护伞”的情势下,继续沉着应对市场化洪流、博取大众公信力,已成为赤裸裸的生存挑战。在利率市场化的新形势下,如何调整市场经营策略和自身管理能力、增强存贷款定价能力,也是中小银行应对时局的当务之急。
猜想2015
大额存单有待推出
存款利率放开还需时间
经过一个月的征求意见,利率市场化的前置性改革——存款保险制度有望在2015年1月推出。
同时,新的预算法下,地方融资得到控制,国企的市场化使得国企融资的利率弹性增强,包括PSL在内的多种金融工具正在试图打造中期利率走廊。
配套改革的推进和经济结构的变化,表明2015年利率市场化具备加快推进的条件。
从利率市场化“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后短期,先大额、后小额”的推进路径来看,接下来,应该会是面向企业和个人的大额存单的推出。
央行明确,下一步将密切监测、跟踪评估各项利率市朝改革措施的实施效果,并综合考虑国内外经济金融发展形势和改革所需基础条件的成熟程度,适时通过推进面向企业和个人发行大额存单等方式。
定期存款利率上限的全面放开或许不会那么快,以上限基准利率扩大至1.2倍的市场博弈结果来看,有部分银行并未将利率上浮到顶,因此存款端利率的最终上行也将有限。因此,将存款利率上限扩大至基准的1.3倍是更可预见的下一步。
民营银行新生
前奏
业界试水 民营银行花开几家
我国民营银行早在1996年就有了第一家,但此后鲜有新的进展,银行业国有资本长期处于主导地位。这几年,金融业的改革在不断推进。继2013年7月国务院提出“尝试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后,2013年9月29日,银监会发布通知,表示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在上海自贸区内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
业界由此猜测,首家民营银行或将花落自贸区。
2014年1月6日,银监会召开2014年全国银行业监管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全年工作。下午,银监会官方网站发布的新闻稿透露,备受关注的民营银行将在2014年试点先行,首批试点3-5家,实行有限牌照。
2014年“两会”期间,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时表示,首批5家民营银行已经开始试点,包括阿里巴巴、腾讯等在内的10家民营企业参与了试点工作。这5家民营银行将落户天津、上海、浙江和广东等地。
2014年7月25日,尚福林在银监会2014年上半年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披露,银监会已正式批准三家民营银行的筹建申请。这三家民营银行分别是:腾讯、百业源、立业为主发起人,在广东省深圳市设立深圳前海微众银行;正泰、华峰为主发起人,在浙江省温州市设立温州民商银行,以及华北、麦购为主发起人,在天津市设立天津金城银行。获批的三家民营银行在发起人、经营方向上略有变化,而此前在民间呼声颇高的“阿里银行”并未出现在首批名单之中。
与以往任何一项新机构推出不同的是,民营银行的试点并非是一场全部“自上而下”的设计,而是一种“顶层设计”与“民间自主选择”的结合。由于充分尊重了民营资本的意愿,因而首批试点民营银行的经营模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据悉,民营银行的经营主要有四种模式:“小存小贷”(限定存款上限,设定财富下限);“大存小贷”(存款限定下限,贷款限定上限);“公存公贷”(只对法人不对个人);“特定区域存贷款”(限定业务范围、区域范围)。
变奏
首批开业之路各不同
按照监管要求,首批获批的三家民营银行应在6个月内完成筹备申请开业,未能按期完成筹备可以申请延长3个月的时间。
然而,从公开信息看,温州民商银行的筹备工作显得磕磕绊绊。8月初,温州金融办主任张震宇曾透露,温州民商银行申报筹建方案与此前透露的方案并不一致,除了正泰集团、华峰氨纶两家发起人外,四家民营参股股东均以各种原因选择退出。当时,尚未确定的股份剩下约20%,股东置换工作在推进之中。
据悉,温州民商银行总部内部架构以及相关IT设施仍在准备之中,相关人才的招聘也已启动。按照筹备思路,温州民商银行立足点是温州地区的中小微企业,愿景是服务全球温商,初期会以中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为重点。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为第一批获批的民营银行,前海微众银行用了不到5个月就获得开业批准。
12月12日,银监会发布公告称,已批准深圳前海微众银行开业。这是首批试点的民营银行中首家获准开业的银行。据悉,前海微众银行的整个筹备工作十分高效,行长以及相关高管团队早早确定,同时基于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模式以及人才招聘也准备充分。
从批复内容看,深圳前海微众银行注册资本30亿元人民币。经营范围包括吸收公众、主要是个人及小微企业存款;主要针对个人及小微企业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以及票据、债券、外汇、银行卡等业务。
尽管微众银行具体的对外营业日期尚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民营银行开业必将搅动中国银行业160多万亿元规模的大盘子。
猜想2015
市场闸门打开 “鲶鱼效应”将现
微众银行获批开业后,银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推动其他4家民营银行筹建工作小组做好各项开业准备工作。下一步还将适时扩大试点范围,重点考虑东北、中西部等金融服务薄弱地区,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加快推动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民营银行。
在刚闭幕的2014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也提到了民营银行准入改革问题。会议指出,加快行政审批、投资、价格、垄断行业、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资本市场、民营银行准入、对外投资等领域改革,使改革举措有效转化成发展动力。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民营银行将会成为搅动银行业市场的“鲶鱼”。
而对农金机构来说,这条“鲶鱼”还带来了新的压力——民营银行的市场定位非常明确,即专为小微企业以及社区服务。
显然,这与农村金融机构的客户群高度重合,农村金融机构迎来新的竞争者。
不过,业内普遍认为,民营银行将更多地冲击位于城市的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对真正立足“三农”的农金机构则影响不会太大。
中国小额信贷联盟理事长杜晓山认为,民营银行进入金融市场会给农金机构带来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民营银行的试点是成熟一个批准一个,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不确定的。就民营银行自身的各项条件来看,其目标可能更倾向于城市的中小微企业。
然而,农村金融机构却不能因此而放松“防御战”的长期防线。
无论竞争力度的大与小,这必将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加快创新步伐。若农村金融机构在提供服务上供给不足,那么下一步民营银行就有可能涉足其市场。
进军资本市场
前奏
崎岖坎坷的上市路
海南一家县级联社烧起了农金机构迈进境内资本市场的第一把火。
虽然未能赶上1月24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扩容至全国的“挂牌首班车”,海南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依然拔得农金机构进入境内资本市场的头筹。
作为首家计划挂牌新三板的农信社,琼中联社此前受制于2008年银监会出台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中对各类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起人或出资人资格的严格规定,以及对自然人参股此类机构条件和比例的限制,挂牌新三板一事并没有马上获得肯定。直到1月24日,银监会表示原则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新三板挂牌交易,给予其政策动力。
农村金融市场的“生力军”小额贷款公司则对境外资本市场青睐有加。2013年8月,位于江苏苏州吴江区的鲈乡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正式登陆纳斯达克,IPO定价每股6.5美元,发行137万股普通股,融资890.5万美元,成为中国第一家在美上市的小额贷款公司。
不过,境外上市之路对于小贷公司而言也并非坦途。2月28日,瀚华金控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开始进行H股招股,拟融资28.45亿元港币,并将于3月13日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而就在一周之后的3月7日,瀚华金控却再次发布公告称,鉴于当前市况波动,公司决定延迟上市计划,未来将继续监察市况以待上市时机。直到6月19日,瀚华金控在香港联交所正式挂牌上市,成为国内第一家整合融资担保和小额贷款两大平台在香港成功上市的普惠金融机构。
不仅仅是上市道路曲折坎坷,上市之后也并不意味着能一帆风顺地“吸金”。
鲈乡小贷“后IPO时代”就没有想象中来得顺利。IPO定价为6.5美元,发行137万股普通股,融资890万美元,与该公司最初招股书计划发行270万股,融资1800万美元相比,缩水近半。公司股价表现也并不理想,挂牌首日便跌破发行价,虽然股价随后连续两个交易日出现暴涨行情,一度引发海外市场投资者热情,但这种热情并未持续太长时间。
截至2014年12月17日美股收盘,鲈乡小贷报收于每股2.98美元,已较当初发行价每股6.5美元缩水过半。
变奏
曙光初现 市场迎来强心针
6月份,曙光初现。
6月6日上午9时,在北京金融街26号金阳大厦,琼中农信正式登陆全国中小企业股权转让系统。这是首家挂牌“新三板”的农信社,也是农金机构首次进入内地资本市场。
就在“五一”前夕,银监会正式同意包括农信社在内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新三板挂牌交易进行试点,公司挂牌后将采取协议转让方式,并在地方银监局监督下进行交易。
据了解,琼中农信挂牌股票总量为7920万股,每股面值1元。由“琼中模式”发展而来的“一小通”小额信贷业务成为该公司的特色业务,并在海南省全省范围内推广。
6月底的另一条消息同样令人振奋。6月30日,证监会发布第五十批23家预披露名单,其中包括江苏的无锡、吴江、常熟、江阴和张家港5家农商行。除了江阴和张家港农商行拟登陆深交所中小板以外,吴江、常熟、无锡三家农商行均拟在上交所上市。
多年遥遥无期的上市路,终于显现出一抹黯淡曙光。
相较于农商行上市的谨慎稳健,小贷公司拥有着更大的空间一展拳脚。
一些小贷公司对于资产证券化早有尝试。以中合联投资有限公司为例,中合联旗下6家位于江苏的小贷公司在年初就已开通了资产证券化和发行私募债等中间业务。
该公司总经理申泽涛认为,中间业务的放开加上杠杆率的取消,将进一步加速小贷公司表外业务的发展,实现担保、P2P等中间业务的多元化发展。
日前,中国小额信贷联盟理事长杜晓山在接受《农村金融》记者采访时透露,新的小额贷款公司管理办法即将出台,新的管理办法将允许小贷公司经营包括资产证券化、担保业务及代理保险业务等中间业务。这无疑是监管层给予市场的一剂强心针。
猜想2015
融资模式仍需探索 未来充满机遇
在此之前,农村金融机构从未离境内资本市场这么近。
进军资本市场对于农商银行等区域性银行而言,几乎是一个必然的选项。由于区域性银行前期资产扩张总体较快,利润相对资本的扩张补充速度跟不上,资本缺口难以弥补,通过再融资和上市可以有效获得资本补充。
然而,目前来看,农金机构进入资本市场还是个例。企业的上市必须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其自身的规模和发展潜力、当地的经济实力、政府和监管部门的支持等等,无法一概而论。
但好处显而易见。
股权结构的优化、资金的注入、管理的规范,包括强大的品牌效应都会给处于重重压力之下的农金机构带来旺盛生命力。
可以预见,在金融业波谲云诡的未来,通过进军资本市场增强农金机构自身竞争力将是一条可行之路。
电商下乡
前奏
布子农村金融 电商下乡步伐提速
今年7月,淘宝、京东等电商巨头集体下乡刷墙的举动,吸引着更多的人关注起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而与此同时,电商巨头们借助业务渠道在农村地区的拓展,趁势发展农村金融业务的意图,也引起业内一片哗然之声。
虽时值岁尾年终,电商巨头下乡布局进军农村金融市场的“冲锋号”却一再响起,节奏愈发紧凑,声调也愈发高亢。
先是阿里巴巴。
2014年10月16日,“蚂蚁金融服务集团”正式对外宣布成立。该集团是以支付宝的母公司——浙江阿里巴巴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为主体筹建的小微金融服务集团,旗下业务包括支付宝、支付宝钱包、余额宝、招财宝、蚂蚁小贷、网商银行(筹)等。
据蚂蚁金融O2O事业部总经理王丽娟披露,对于农村,蚂蚁金服未来的重点在于满足农民在存、取、转这样的基础金融服务上,同时利用现有的技术和平台,帮助农村更好地解决信息流通的问题,帮助农民在种和销的农业周期中,有更大的主动权配置富余资金。
京东集团紧随其后。
12月17日,京东集团宣布与格莱珉中国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联手拓展农村金融市场。而其对外披露的大合作细节更是让业内人倍加关注:
其一,京东集团将与格莱珉中国共同探讨创造一个中国的互联网金融样本——京东格莱珉金融模式,研究探索银行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众筹、大数据风控等方面与线下格莱珉微金融模式形成互补结合,最终让京东渠道下沉战略和和格莱珉小微金融模式遍布到中国的广大村镇市场。
其二,京东金融旗下的众筹事业部将与格莱珉中国合作,运用众筹平台为格莱珉中国业务开展进行筹款。
其三,京东集团将与格莱珉中国在农村小额贷款业务领域展开合作,从京东自建的配送网络入手,由京东金融小贷部门、配送部门和格莱珉共同为农民提供金融合作解决方案。双方还将共同合作拓展农村领域的消费和创业贷款。
变奏
农金机构奋起迎战 自搭平台争夺先机
对于电商巨头触角的快速延伸,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发展战略,也与往日不同,即,从传统单纯地对电商类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扶持,转向电商平台的搭建。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与电商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大概分为以下三种:
其一,做农村电商的金融后盾。农村当地发展起来的电商,一般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在部分县域与农村地区的传统企业,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开始向电商转型,谋求线上,或线下与线上的同步发展。一种是生来就是小型电商企业,就像淘宝村里驻扎在家家户户的小电商。对于这些隶属于“小微企业”的旺盛群体,在扶持方式上,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或是以传统的小额农户信用贷款、阳光信贷等传统产品加以助力;或者是针对该类电商群体,研发新的信贷产品加以扶持。
其二,“电商合作伙伴+金融后盾”。即,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亲手搭建电商平台,邀请地方的电商企业入驻。在形式上,或是各县域农商行独立搭建电商平台,目标客户范围就划定为县域内的人群;或是省级联社的电商平台,利用各成员行社的端口,将目标客户范围随之扩大到全省。在当前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科技实力不断提升、电子业务发展迅猛的情况下,这种“合作伙伴+金融后盾”的形式,越发成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青睐之选。
其三,竞争对手。对于电商巨头的下乡发展,有业内人士形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卧榻之侧,赫然多了个“鼾睡人”。毕竟,通过和利用电商平台的信息汇集优势,实现对入驻中小商户的授信贷款,进而实现吸取农村资金流、分食农村金融信贷市场的目标,并非难事。更有业内人士担忧,电商客户流失严重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或将成为电商巨头发展业务的支付工具。
猜想2015
吁求顶层设计以突围
2015年的主战场,传统金融机构与电商的“激战”,还将是一部重头戏。
首先,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备战”时间再度缩短。对于大部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而言,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科技支付手段的发展水平并不均衡,如果说农村客户接受互联网购物、支付的“慢速度”为农村合作金融升级装备、备战互联网金融提供了一定的缓冲时间,那么,淘宝、京东等电商巨头此番在农村的加速布局,则是一针“加速剂”。
其次,随着淘宝、京东等电商巨头在农村的布局落子,尤其是淘宝实体店铺的设立,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存贷款的影响,已成定局。如果按照淘宝、京东等巨头的“设计图”,其设在农村的网点或代理点将具有代缴电费、代支付等功能,若如此,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刚起步不久的部分中间业务空间,也将受到挤压。
此外,作为应对的策略之一,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电商平台搭建上的速度,也将加快。或许,受电商巨头全国一盘棋的启发,农金机构在电商平台搭建时,会更加注重顶层设计,争取以全省一盘棋的力量,应对竞争。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臧洪菊 胡莹洁 刘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