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蜕变与崛起
——安徽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成立十周年巡礼
□ 本报记者 臧洪菊 通讯员 杜驿夫

图为安徽省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陈鹏(右一),党委副书记、主任钟园(左三)到金寨农商行助农取款点调研。
图为安徽省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陈鹏(左三)在亳州康美中药城实地考察药都农商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及金融社保卡应用情况。

 

编者按:

    2014年11月末,安徽农金以“各项存款余额5690.59亿元”、“贷款余额3798.7亿元”的骄人成绩,再度领跑安徽省全省银行业。在存贷款规模的“金牌榜”上,这一次,已是安徽农金蝉联桂冠、领军前行的第五个年头。

    十年。在破旧与立新中,他历经了脱胎换骨、破茧成蝶的蜕变;在求索与开拓中,他成就着脚踏实地、厚积薄发的品质;在执著与坚守中,他践行着扎根农村、服务“三农”的承诺。

    十年。驻足在历史的节点回望,他已发展成为安徽省内业务规模最大、机构网点最多、覆盖范围最广、服务客户最多的地方性金融企业。而“安徽农金”的名字,也已成为百姓心中,一个最为熠熠生辉的品牌。

    十年。崛起与蜕变间,安徽农金的特色改革发展之路,已然是掌声、喝彩声与汗水同在。

普惠金融:深耕细作,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2014年4月23日,“安徽农金”金融服务暨手机银行新闻发布会成功举行。自此,广大安徽农金用户只要下载安徽农金手机银行客户端,动动手指就能办好支付、贷款等业务。

    打造全新系列的移动金融平台,实现移动支付、手机贷款以及网上购物等多重增值功能……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开辟金融服务“掌上渠道”,是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践行“普惠金融”道路上的又一次发力。

    “普惠金融,就是要构建‘基础金融不出村、综合金融不出镇’的服务优势,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让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阶层都能享受高效、便捷、个性化、均等化的金融服务。 ”对于普惠金融,这既是安徽省联社理事长陈鹏的解读,也是安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努力的目标所向。

    自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十年来,安徽省农村信用联社引领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始终坚持服务“三农”、服务小微、服务社区、服务县域“四个服务”的宗旨定位,全面深化改革,提升服务水平,推进业务创新,扎实践行“普之城乡,惠之于民”的服务理念,走出了一条改革、发展和践行普惠金融相得益彰的新路。

    除多年来的坚持不懈外,安徽省联社理事长陈鹏认为,辖内成效显著的普惠金融实践成果的取得,主要得益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努力:

    推进服务范围“广覆盖”。深入实施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阳光信贷和富民惠农金融创新“三大工程”,不断优化网点布局,积极设立社区银行、金融服务室、金融便利店,推动服务网络多元化、服务手段多样化,实现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设立8633处助农取款点,布放3.2万台金农便民宝,使金融服务的触角延伸到乡村、社区,贴近到农户、小微,努力打通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推进服务功能“全方位”。推进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实现各类资金的代缴代扣,开通农民工银行卡等特色服务,物理网点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加强社区银行功能的改造和应用,开办了银医通、城市一卡通等特色业务,助推消费金融及业务转型;加快互联网金融建设,开发出具有一流水平的手机银行,为客户提供了移动支付、自助贷款以及网上购物等多重增值功能,形成“物理渠道+电子银行+社区金融”三位一体的服务模式,铸就金融服务“全能银行”。

    推进服务产品“特色化”。持续开展金融服务“家家到”活动,加快支农支小专营机构和特色支行建设,推进营销服务网络的扁平化管理;大力推广微小贷款技术,研发推出“金土地”“农家乐”“商家乐”等7个系列的特色信贷产品和“96669贷款直通车”、“金农易贷·福农卡”、“金农便民宝”三大特色服务;推进担保方式创新,稳妥推进“三权”抵质押贷款和家庭农场直管直贷的试点工作,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十年来,全系统累计发放下岗再就业贷款、农村青年创业贷款、巾帼创业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等公益类贷款近百亿元,筹集近亿元资金开展了捐资助学、送温暖等活动,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得到彰显。

深化改革:运筹帷幄,托起“大农商银行体系”

    梅花香自苦寒来。抛却改革路途中不胜言说的艰难险阻,多年的锐意进取和深化改革后,这一次,安徽农金上交的,是又一份漂亮的答卷。

    目前,安徽农金系统83家法人行社全面完成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的目标,实现了产权制度改革、公司治理完善和经营机制转换的重大突破,成为全国首个农信社全面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的省份,也在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发展史上,添上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笔。

    “安徽省联社引领83家法人机构走出了一条顺应安徽经济发展大势、符合全省农村信用社实际的体制改革模式。”回首十年的深化改革历程,安徽省联社有关负责人如是告诉记者。

    十年来,安徽省联社认真贯彻落实安徽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充分发挥行业统领功能。为全力推动辖内农信社改组农商行的步伐,安徽省联社采取了既注重整体推进,又紧抓重点难点,以及加大自身挖潜、倒排工作时间表等一系列有效举措。

  以不良贷款处置问题为例。

    沉重历史包袱的化解,是各省农信社改制的一大拦路虎。对此,安徽省联社采取多措并举的战术,强力攻克难题。其中包括:加大行社清收的责任和力度、争取公检法等部门加大信用环境的清理和建设、争取地方政府以现金购买和土地进行置换、加大呆账核销力度、争取溢价募集股本等方式。

    众志成城。据统计,安徽省联社引领全辖累计清收处置不良资产183亿元。其中清收49.13亿元,地方政府帮助化解48.3亿元,核销40.2亿元、溢价置换45.41亿元。

    在推动改制的过程中,对于改制困难大的行社,安徽省联社积极寻求有效的帮扶策略,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帮扶组合拳”。

    其中,“引资、引智、引制”有机结合便是卓有成效的帮扶组合拳之一。

    在帮扶过程中,安徽省联社积极主动同有关市(县)党委政府和监管部门进行深入沟通,争取扶持政策,努力形成改制合力;同时,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引导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各类资本参与改制,吸收更多的民营资本加入,动员股东溢价入股带资购买不良贷款;此外,大力发动基础较好、实力较强,有资源、有投资能力农商行,以“32+10”(桐城等32家农商行帮扶10家农合行和联社)的模式,帮助困难行社,加强内部管理,提高风险防范能力,以尽早达标。

服务“三农”:创新求变,铸就“金融脊梁”

    服务全省88万小微企业,发放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2518.15亿元,占全省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的37%;县域贷款余额2314亿元,占全系统份额的60.92%,占全省县域贷款总量的40%左右……

    作为存贷款规模最大和网点布设最多的地方金融主力军,安徽农金在独步江淮金融舞台的同时,实现着自我突破、自我超越,一次次地刷新着自己创下的历史记录。在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的同时,成长为当之无愧的“金融脊梁”。

    安徽农金的成功,离不开在该省联社指引下,全辖与时俱进、敢于创新、敢于突破、勇于求变的胆识。

    近年来,即便安徽农金已长成为“地方金融领军者”,但安徽省联社引领全辖改进与创新的步伐依旧没有止步。“形成‘物理渠道+电子银行+社区金融’三位一体的特色服务模式,打造金融服务的‘全能银行’”,便是近年来全辖创新求变的案例之一。

    即:提升物理渠道服务功能,积极延伸基层网点服务,通过设立“金融服务室”、“金融便利店”,打通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提升手机银行服务功能,开发了具有目前国内一流水平的安徽农金全新系列手机银行,打造了省内技术最新、功能最全、界面最好的移动金融平台;提升社区银行服务功能,建设简易、迷你、亲民型社区银行网点,提供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努力搭建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社区)、综合金融服务不出镇(街道)的安徽农金“社区金融服务平台”。

    当然,安徽农金的成功,更源自安徽农金人倾心为农的一片赤子丹心。

    “有了农商行的林权抵押贷款,林权证变成了取钱卡,活树变成了活钱!”提起安徽农金机构推出的林权抵押贷款,港口镇五磁村农民王太平赞不绝口。

    近年来,为真正有效解决农村金融“贫血”问题,让农民手中的“沉睡的资源”变为农民切实可用的“真金白银”,安徽省联社指导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先行先试,不断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房使用权和林权等“三权”抵押试点。

    在安徽农金全力打造的“三权”抵押试点,王太平只是受益者之一。

    据统计,截至今年11月底,“安徽农金”累放“三权”抵押贷款达17.89亿元,有效促进了该省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

    三权抵押贷款,只是安徽农金“一心为农”的一个缩影。

    多年来,针对“三农”及县域日益多元和强烈的金融需求,安徽省联社不断加大创新力度,推出了实用性强、生命周期长的“农家乐”、“商家乐”、“创业乐”、“绿之源”、“创业金桥”、“成长金桥”和“金土地”等七大信贷品种,基本涵盖了县域居民、各行各业的融资需求。目前,七大品牌信贷产品信贷总量超过1000亿元,成为安徽省规模最大的信贷产品。

    同时,引领全辖全力提升产品实力。例如,打造了“96669贷款直通车”服务,让打电话、上网贷款成为江淮新风尚;推出“金农易贷·福农卡”,城乡居民自此有了自己的贷款卡,刷卡贷款,方便快捷;各法人行社根据自身实际,积极推进抵押担保方式创新,推广微贷技术和小额信用信贷等无抵押产品,完善“公司+农户”、“信用共同体”等贷款模式,大力支持县域客户生产经营,为县域经济发展增添活力;推进“小个农”专营机构建设,广泛建立农贷、个贷、微贷等金融服务中心,为县域信贷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

未来战略:高瞻远瞩,争创“三好”银行

    “未来的长远战略目标,全系统应积极创建‘三好’银行。”2014年年中工作会议上,安徽省联社理事长陈鹏便给全辖亮出了一幅明晰的“发展路线图”。

    在陈鹏看来,相比已经完美收官的改制工作,华丽转身后的发展问题,已成为全系统更为紧迫的课题。

    不仅是安徽。当前,全国农村合作金融系统所面临的竞争局势,都不容乐观:经营环境日益复杂、互联网金融来势汹涌、利率市场化迎面而来……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当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必须准确把握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市场竞争的“新格局”,及时适应政策变化、经济变化、技术变化、客户需求变化、竞争变化等五大变化趋势,科学规划转型发展路径。

    “所谓‘三好’,即,内控好、服务好、效益好。”在采访中,陈鹏向记者阐述着“三好”银行的内涵。

    他告诉记者,创建“三好”银行,是该省联社“抓发展、控风险、推改革、强素质、树形象”十五字指导方针的具体表现,涵盖着管理、服务、改革、创新、转型、发展等各项工作。这其中:

    “内控好”是“三好”银行的立行之基,是保障改革发展成果、实现稳健发展的前提条件。要按照“风险必控、早控、快控、严控”的要求,健全法人治理、搭建组织架构、提升队伍素质、完善制度体系、明确岗位职责、精细经营管理、严格制度执行、全面管控风险,保证“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服务好”是“三好”银行的价值所在,是实现差异化、特色化的关键要素。要按照“重投入、重服务、重诚信”的要求,实现网点功能优化、产品贴近群众、服务渠道广泛、服务受理环境优良、信息化程度高、增值服务能力强、客户满意度高等,牢牢吸引客户,提高社会美誉度。

    “效益好”是“三好”银行的根本目的,是推动全系统改革发展的不竭动力。商业银行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要在把握好服务“三农”这一基本业务,做精、做细传统业务的基础上,开拓业务模式,走出区域经营,做实成本控制,使业务结构、资金营运、市场营销、综合效益来一次大优化、大转变。

    对于安徽农金今后的改革与发展,“三好”银行的战略意义非凡。

    采访中,陈鹏告诉记者,这将是增强全系统抗压能力、把握发展机遇的重大举措;是提升综合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推进经营转型升级,提高盈利能力的必然选择。“创建‘三好’银行,将使我们的银行在公司治理上更加健全、内部控制上更加严密、风险管理上更加科学、服务能力上更加强大,真正成为经营效益优、企业文化实、品牌形象高、地方影响力大的金融企业,成为支农服务的表率、审慎经营的模范、改革创新的先锋和转型发展的旗帜。”他说。

    “打造‘三好’银行,将是我们安徽农金系统未来3至5年一个长远战略性目标。”陈鹏强调,“需要省联社发挥统一平台作用,战略引领、顶层设计、统筹推进,需要各农商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找准方向、不断创新、形成特色,更需要全系统形成共识、上下一心、凝心聚力、共同推进。”


数读·安徽农金:

    截至2014年11月末,安徽农金:

    各项存款余额5690.59亿元,比2004年底增长7倍

    贷款余额3798.7亿元,比2004年底增长6.4倍

    存贷款规模已连续五年位居全省银行业第一位

    资产总额7177亿元,比2004年底增长5.9倍;股本金总额320.85亿元,比2004年底增长15.7倍

    不良贷款率由39.93%下降到2.39%,资本充足率达13.9%

    年度营业收入突破450亿元,累计上缴税收超过150亿元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