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敖汉旗:旱作农业系统
在燕山山脉东段北麓,科尔沁沙地南缘,有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山川秀美,沃野无边,世界旱作农业从这里发源。
本世纪初,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境内的兴隆沟文化遗址惊现8000年前的粟和黍碳化颗粒震惊考古界,经研究考证,这些标本证实了敖汉地区是我国旱作农业的发源地。2012年9月5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指导委员会向敖汉旗颁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牌匾,该旗成为我国第6个、全球第18个农业文化遗产之一,由此也标志着敖汉旗有着悠久历史的旱作农业系统被世界所认识。
敖汉旗有着近万年的农耕文明,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与草原文明的交汇处。享有龙祖圣地,世界玉文化的源头之美誉。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这里古老的历史文化,近年来,大批文物珍品,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小河沿文化4种史前文化,均在敖汉旗发现、命名。
敖汉旗的农作物品种丰富多样,最有名的粟分为黑、白、黄、绿四种颜色。黍的品种也很多,有大粒黄、大支黄、大白黍、小白黍、疙瘩黍、高粱黍和庄河黍等。除了粟和黍,敖汉旗旱作农业系统中还有其它很多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瓜果和畜禽等。
历经8000年风雨变迁,粟和黍等古老物种不但没有在敖汉旗这片土地上灭绝和消失,而且繁衍不息,世代传承。今天8300平方公里的“秀美山川”到处都有它健美的身姿。远古先民们用石耜耕种,用石刀收割。由于粟和黍多生长在旱坡地上,且株型较小,不便于机械化作业,时至今日仍保持着牛耕人锄的传统耕作方式。敖汉旗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有效积温高,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这些条件决定了根植于敖汉旱坡地上的粟和黍,耐干旱、抗倒伏,适应性强,品质优良等特点。
作为典型的旱作农业区,敖汉旗杂粮生产是其优势产业,盛产谷子、糜黍、荞麦、高粱、杂豆等绿色杂粮。其中谷子是第一大杂粮作物。该地杂粮绝大部分种植在山地或沙地,自然条件较好,极少使用化肥农药,保证了杂粮生产的天然特性。
赤峰市供销合作社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对于从小在敖汉旗长大的人来说,敖汉旗旱作农业系统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一件令我们很自豪的事。而对于农民来说,得到的最大的实惠就是,农作物的收入提高了,每一粒种子都是全球农业文化遗产。”
浙江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
会稽山,浙江绍兴的脊梁。在它的深处,生长着一片古香榧群,2000多年来,默默抒写着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瑰丽长卷。
“彼美玉山果,粲为金盘实。瘴雾脱蛮溪,清樽奉佳客。”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如此赞誉香榧。
绍兴古香榧群位于绍兴市中南部的会稽山脉,面积约400平方公里,有结实香榧大树10.5万株;其中树龄百年以上的古香榧有7.2万余株,千年以上的有数千株。2000多年前,绍兴先民利用陡坡山地,构筑梯田(鱼鳞坑),种植香榧树,香榧林下间作茶叶、杂粮、蔬菜等作物,“香榧树—梯田—林下作物”的复合经营体系,构成了独特的水土保持和高效产出的陡坡山地利用系统。香榧树四季常绿、形态优美,一棵棵古香榧树,与古村落、小溪、山岚等构成了一幅幅令人赏心悦目的画图。
千百年来,香榧树已经融入了会稽山区人民的生活、饮食、医药、婚嫁等方面,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文化。“古香榧群是古代良种选育和嫁接技术的‘活标本’,见证一方百姓世世代代与古香榧群相依相伴的生命感悟与生活智慧。”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主任、研究员闵庆文说。
2013年5月29日,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它是世界上第一个以山地经济林果为主要特征的农业文化遗产利用系统。”专家委员会对绍兴会稽山古香榧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香榧群具有遗传资源保存和防止水土流失等重要生态功能,是古代良种选育和嫁接技术的活标本,对全球经济树种的种植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会稽山古香榧群申遗成功,获得世界的认可,提高了香榧产品的国际知名度,对带动当地农民增收和乡村旅游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绍兴结合生态、森林等资源,把山区生态优势转化成旅游产业优势,把乡村旅游打造成旅游发展的新增长点。目前,以采摘、休闲为特色的农业和森林旅游,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往绍兴。当地一位农民告诉记者,“如今,乡村旅游已成为我们农民发家致富的大靠山。家门口的香榧林成了世界遗产,我们更要保护好这大自然的馈赠和先民留下的宝贵遗产。”
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
“普洱茶是土地创造出来的艺术。来到普洱之前,我没想到这里的茶园会如此壮观,如此震撼,如此悠久。让我感受到对整个自然、整个生命及整个人类文化的敬畏。”悠久的普洱茶文化、原生态民族文化让著名学者余秋雨深受感染。
普洱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素有“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之说,是祖国西南边疆的瑰丽宝地。全市茶园面积325万亩。在万历年间,普洱府已设官职专门管理茶叶交易。清代以来,普洱茶成为皇家贡品,国内外交易路线也已基本畅通,普洱府成为普洱茶生产和贸易的集散地,是茶马古道的起点,也成为了茶文化的中心地带,并形成了“普洱昆明官马大道”、“普洱大理西藏茶马大道”等6条保存完好的茶马古道,被称为“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这里的人、茶叶、茶文化沿着茶马古道向国内外扩散,将普洱茶带出大山,走向世界。
2012年9月5日,“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它有哪些精华?又因何被列入“农业文化遗产”呢?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专家委员会的专家们认为,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包含完整的古木兰和茶树的垂直演化过程,证明了普洱市是世界茶树的起源地之一:从野生型古茶树居群、过渡型和栽培型古茶园以及改造后的生态茶园,形成了茶树利用的发展体系;农业生物多样性及相关生物多样性丰富;涵盖了布朗族、傣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茶树栽培利用方式与传统文化体系,具有良好的文化多样性与传承性;是茶马古道的起点,也是茶文化传播的中心节点。该系统不但为我国作为茶树原产地、茶树驯化和规模化种植发源地提供了有力证据,还是未来茶叶产业发展的重要种植资源库,保存了与当地生态环境相适应的丰富的民族茶文化,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
以普洱市为中心的澜沧江中下游少数民族的悠久种茶、制茶历史孕育了风格独异的民族茶道、茶艺、茶俗等内涵丰富的茶文化和饮茶习俗。不同民族对茶的加工和饮用方式更是各具特色,布朗族的“青竹茶”和“酸茶”、拉祜族的“烤茶”等已作为传统的饮茶习俗,代代相传。
来自普洱市的高洁是一名80后,对普洱茶文化有特殊的感情,她说,“普洱人以茶待客,用茶代酒,客人来时招待茶,能增进友谊;疲劳时饮杯茶,能舒筋消累。虽然普洱茶乡各民族历史文化有别,生活风俗各异,但通过饮茶养性健身,通过饮茶促进人际关系的和睦、友谊却是相同的。”
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
“稻作文化看万年。”是江西万年人口口相传的一句话。
始建于1512年的江西万年县,历史厚重、秀美神奇、人文鼎盛,享有“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中国贡米之乡”、“中国优质淡水珍珠之乡”的美誉。早在14000年前,这里便是天地形胜、稻花飘香。
江西一位老供销人告诉记者,如今万年县生活在外地的男女老少,一提起万年的时候,就会想起贡米和稻作文化;一提起贡米和稻作文化,就会想到家乡——万年。稻作文化不仅成为万年的一张名片,更是万年人民的一种骄傲和精神家园。
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古文化遗址,经中美联合农业考古发掘,认定为当今所知世界最早的栽培稻遗址。当仙人洞的原始先人移植下第一棵水稻时,华夏原始的农耕文化——稻作文化从此开始。从一万多年前开始,万年的原始先民就过上了“饭稻羹鱼”的农耕生活,逐步形成了传统生产技术、耕作习俗、农谚民谣、节日祭祀、民间传说、饮食文化、民间艺术文化等方面的独具万年地方特色的稻作文化。
稻作文化不仅是指有关谷物的产生、发展及其生产的一系列问题,而且包括由于稻作生产而影响所及的民间生活方式、种种习俗与文化生态等。万年稻作文化是万年的先人们在长期的水稻耕作实践中,通过几千年的积累而形成的原始民间文化的沉淀。几千年来,万年人民总结出一套从良种培育更新、播种移栽、田间管理、收割贮存到精制加工等一系列传统贡米生产技术。据万年县政府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万年贡谷生长要求水土含有多种矿物质、山高垅深日照奇特、泉流地温变异等特殊的自然环境,是古人从生产实践中逐渐选育而成的,带有显著的野生稻特性。而且万年人对水稻生产有着深厚的感情,万年农民总结了很多农谚,不同时节有着不同农事,如当地流传有“清明前后撒谷种豆”、“小暑小割、大暑大割”等,这些也都是地方特色极浓的稻作文化的反映。
万年稻作文化系统自2010年6月14日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牌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试点以来,为进一步保护和弘扬稻作文化,万年县围绕稻米派生出的年糕、冻米糖、米粉、酒等产品,成立以贡米系列稻谷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企业,形成了“公司+农户”的稻谷产业基地,带动全县GDP增长。当地农民说,万年贡米是金牌,是万年的骄傲。如今,核心区的稻谷每公斤收购价达7.56元,普通稻每公斤也能卖到3元。科学种稻、珍惜品牌的意识日益深入人心,稻作文化故乡正演绎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