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4年12月1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感受台湾独特的茶文化

□ 李宇人 陈美凝

在“初乡茶间”体验创新茶席的围炉煮茶。

    11月在济南已感觉到冬的寒意,而台湾却还在夏秋的温暖中。受台湾乡村旅游协会的邀请,来自济南、北京、香港五家媒体的记者赴台湾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乡村旅行。其中和菓森林红茶庄园、贞藏茶坊、凤凰茶园、初乡茶间这几处,让我们体味到台湾独特的茶文化。

    坚持  创新  用心打造和菓森林

    在台湾乡村旅游协会副秘书长刘慧亭的带领下,我们一行8人驱车来到位于南投县鱼池乡的和菓森林红茶庄园。走进茶室,面积不算很大,但极为精致,依墙而立的货架上整齐地陈列着包装精美的红茶产品。

    茶艺师蒋亦璋介绍说,和菓森林红茶庄园背后有令人动容的坚持。“和菓森林”这个品牌,源自于红茶公主石茱桦的父亲石朝幸。他早年毕业于“茶业传习所”承袭了日本人的制茶技术,其种茶、制茶一甲子,在红茶产业最困苦时也坚持种茶,当别人因种槟榔而致富时,他仍然相信红茶会有风华再现的一天,故取其闽南语“好果”的谐音“和果(同“菓”)”。

    岁月流逝,石朝幸年事渐高,MBA毕业的女儿石茱桦不忍心让这些百年老茶树荒芜,毅然辞去台中的工作,回到家乡接管父亲付出一生心血的百年茶庄。父女相承,不断创新,利用印度阿萨姆红茶和台湾野山茶杂交而成新品种。小蒋很自豪说:“用心做好茶是我们的责任,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承袭了老茶师的技术,用庄园的老欉红茶,融入制茶师的专注与执著,在鱼池乡农会每年举办的年度红茶制茶比赛,蝉联了数届的冠军。这只是个开始,我们肩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努力推广这百年的茶文化,未来的目标是希望红茶文化能继续深植台湾,更让全世界都知道鱼池日月潭红茶。”

    小蒋领着大家参观茶室及产品后,盛情邀请我们围茶桌而坐,特地拿出了阿萨姆、红玉、祖母绿、红韵四个品种的红茶让大家品味。并一一告诉大家用水、用时、洗茶、泡茶、品茶的最佳方法,按照方法做下来,果然感觉不同。

    鹿谷乡体验茶生活

    在鹿谷乡的贞藏茶坊,是一个让心灵感动的地方,一个不可多得的自在天地,一间不大的雅室,精致的茶具、讲究的桌椅、茶架,温馨的装饰,以及主人精心泡制的贞藏香茶,真正让人体味到因品茶让生命大好的感觉。

    鹿谷乡是台湾茶叶生产的重镇,80%是茶农,植茶地区很广,阶梯状的坡地茶园景观是茶村特色,而其中心冻顶山海拔高、土质好,种出的茶叶特别好喝,当年蒋经国先生喝过后,也称赞这个茶好喝。这里以风味独特的冻顶乌龙茶而闻名,冻顶乌龙茶与一般包种茶不同之处,产自海拔较高的坡地,要用手采摘,必须是一心二叶之嫩芽,并以手工配合机械制造,要实施数次“热团揉”,制成冻顶乌龙茶独特的香味。在这里,人们喝茶不只是喝茶,而是把美学、文化、精神融入其中,好茶解的是心灵之渴,享受的是内心的喜悦。

    在鹿谷乡旅游导览解说协会黄理事长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位于阿里山脉最北端的凤凰山茶园。满山遍野的绿色茶树,波浪般沿着山坡向远端蔓延。大家穿上当地茶农的采茶装,戴上斗笠,走进茶海中开始采茶。在茶农的指点下,大家懂得了如何采茶,采什么样的茶叶,何为一心二叶,知道了茶种的模样,也体味到了茶农的辛苦与不易。带着亲手采摘的新茶和茶种,大家又来到了初乡茶间开始了别有一番风味的茶文化体验。

    初乡是鹿谷乡辖下的一个村落,初乡茶间就坐落在初乡村。在这里,主人们为我们精心安排了一系列茶文化体验:创新茶席的围炉煮茶、红茶制作的揉茶体验、独一无二的茶罐押花和增长知识的一日茶评鉴师。 创新茶席的围炉煮茶,并不是把茶叶放到壶里直接用炉子煮,在炉子上煮的只是能泡出好茶的水。一只大约盛有十斤水的陶瓷罐放在中间的炉子上,大家六人一组围炉而坐,每人面前一个小茶桌,放着一种茶叶,还有泡茶的小壶、饮茶的杯子和一把木勺。大家用煮好的水各自泡茶,然后交换品尝。品着自已亲手泡制的好茶,并相互交流,同时还能学到好多煮茶、泡茶和相关茶叶的知识,大家感到发自内心的愉悦,真是不虚此行。

    红茶制作的揉茶体验,让我们了解到了百年传统手工的红茶采制工艺——手采茶、日光萎凋、室内萎凋、手工搅拌、机械搅拌、静置发酵、杀青、揉捻和初干、热团揉、解块、干燥、捡茶梗、再烘焙和分级包装十三道工序,可见香茶好喝,制做不易啊!茶罐押花就是大家在押花老师的指导下,用亲自采摘的茶叶,配上干花和草叶,在一张长方形的白纸上精心设计出你认为最美的图案,用胶水粘好,签好日期和名字,并恰到好处地围在茶罐身上,一个你亲手制作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押花茶罐就完成了。而担任一日茶评鉴师则是在当地茶艺师讲解和示范中,学习观察茶叶的形状、听闻茶叶的香气、辨别茶叶的色泽以及泡制后观茶汤色、闻茶汤的香、品茶汤的味等评鉴茶叶的方法,让人受益匪浅。

    这一趟下来,令我们不禁感慨台湾地区茶文化的传承和品牌维护做得很到位,其注重人们亲身参与的特色推介活动以及茶人们的责任、坚持、用心和创新,都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