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4年12月1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零关税”时代到来 国内红酒业挑战加大


 

    在即将到来的2015年,零关税的智利葡萄酒将跨越太平洋进入中国市场。这是自2012年新西兰葡萄酒享受零关税进入中国市场后,又一国家的进口酒享受到零关税待遇。不止智利和新西兰,在不久的将来,澳大利亚葡萄酒也将零关税进入我国市场。

  趋势:

    零关税促进国际经贸发展

    11月17日,中澳双方在澳大利亚堪培拉共同确认实质性结束中澳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中国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和澳大利亚贸易与投资部部长安德鲁·罗布分别代表两国政府签署了实质性结束中澳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的意向声明。其中葡萄酒商品成为最大的赢家。据了解,中澳自贸协议最终将于2015年签署。根据双方协定的结果,澳大利亚超过85%的出口产品从协议生效之日开始,就能享受免税,4年内该比例将提高至93%,最终95%的澳大利亚产品将免税进入中国。在这其中,葡萄酒作为澳大利亚每年出口中国的重要商品,4年之后关税也将取消。据悉,目前澳大利亚每年向中国出口价值逾2亿美元的酒类商品,现行关税税率为14%~30%。

    新西兰、智利、澳大利亚等国葡萄酒之所以能够享受进口零关税,这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简称APEC)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APEC的成立,为亚洲和环太平洋地区构建起一个超级区域经贸平台。近年来,APEC组织对亚太地区经济与贸易便利性的推动作用愈发明显,区域经济一体化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受益于APEC框架下的通关便利和零关税,进口商品得以走入千家万户。今年APEC峰会期间,智利葡萄酒2015年将享受零关税进入中国市场的消息引发业内外广泛关注,这也成为APEC影响地区经济的表现之一。

    除中国外,日本、印度、欧洲等地区也在自由贸易谈判中将商品零关税作为重要的谈判项目。业内人士表示,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以及国际经贸交流程度的加深,进口葡萄酒零关税将成为趋势,这也是包括葡萄酒行业在内的国家间、地区间推进经贸一体化的题中之义。

    机遇:

    进口酒的“中国狂欢”

    前些年,伴随着中国消费水平的提升和葡萄酒市场的逐步发展完善,进口葡萄酒在中国市场上大展身手。凭借着良好的产品品质、产区背书以及性价比让进口葡萄酒获得了一定的竞争优势。不过,随着市场的更加成熟、消费者的逐渐理性以及进口葡萄酒品牌的加速涌入,使得进口葡萄酒难以再轻易赢得市场份额,取而代之的是必须用落地的市场策略和稳定的产品品质赢得消费者。

    智利驻华使馆经济商务公使衔参赞安德列亚斯表示,目前智利是世界第四大葡萄酒出口国,出口中国市场的主要是中低端产品。今年以来,随着智利葡萄酒进入中国的关税只有1.6%,智利葡萄酒屡屡在中国创造“逆势增长”的奇迹。一季度,智利葡萄酒增长20.5%。今年前8个月,智利对中国出口138万箱(每箱9升),同比增长19.6%,出口额4879万美元,同比增长26.62%,出口每箱均价35.25美元,同比增长5.87%。行业人士认为,零关税将使进口葡萄酒再度迎来中国市场的盛宴。

    葡萄酒“零关税”释放的效应,在中国香港就能看到。作为国际的重要商贸中心,香港于2008年2月取消了葡萄酒进口关税,从原来的40%降为零,力图将香港打造成一个葡萄酒贸易与消费重地。虽然后来基于香港的地产与物流的高昂费用,导致葡萄酒运营成本居高不下,许多人期望的进口葡萄酒大幅降价的情况并没有出现。但香港整个葡萄酒市场更趋于活跃,2011年,估计就有超过1500万家的葡萄酒进口商。零关税激活了葡萄酒市场,全球各地的葡萄酒商涌入香港,吸引了更多人投身于葡萄酒行业。香港未来也有望超越伦敦,成为仅次于纽约的全球第二大葡萄酒拍卖中心。

    挑战:

    国产酒企面临发展压力

    长期以来,欧洲、澳洲、美洲等国家的廉价葡萄酒出口到中国都具有很大的价格优势。据悉,欧盟普通的进口葡萄酒的原价差不多2欧元左右,折合人民币也不超过20元,加运费平均每瓶2元,税后的到岸成本为30元左右,加上经销商运营成本,每瓶酒售前成本约32元,成本优势十分明显。同时,作为传统的葡萄酒产地,欧盟等国家在食品安全、标准建立等方面的检测已经很成熟,这些都使得进口酒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了优势。相比于进口葡萄酒,国产葡萄酒多在渠道网络等方面占据优势,而在性价比等重要指标上则落后不少。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未来将有更多国家的葡萄酒享受到零关税的待遇,在这种背景下,原本就受到进口酒冲击的国产葡萄酒将面临更大的发展压力。

    观察中国葡萄酒市场,国产葡萄酒的优势在渠道网络和中低端产品的布局,不过在进口酒的猛烈攻势下,特别是在零关税的政策红利下,进口酒将引发现有国内中低端葡萄酒市场的重新洗牌。而随着进口葡萄酒对中国市场理解的加深,在招商策略、市场推广、产品结构、口感风味等方面加快适应中国市场需求,未来国产葡萄酒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因此,业内专家认为,国产葡萄酒要顶住压力,积极借助行业调整和对外政策调整转型。虽然面临零关税冲击,国内葡萄酒行业长期看仍有较大发展空间。目前的问题在于,在产业调整之际,国内葡萄酒龙头定位于中高端,与消费者注重性价比的特点存在较大的矛盾。而性价比,需要较好的产区自然环境与生产技术的支撑,行业秩序仍需调整。

    据悉,在看到零关税的政策红利后,已有部分国内葡萄酒企业在智利、澳大利亚等地收购酒庄,出产的葡萄酒返销中国市场。这种方式也成为国产葡萄酒“走出去”与“引进来”的方向之一。

    (本报综合)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