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目标价格取代临时收储,标志着实行了3年的临时收储政策正式谢幕,也意味着原有的棉花价格形成机制被打破。今年,在国内库存压力大、纺织行业不景气、国内外棉花价差大等因素影响下,自新年度以来,国内棉花价格一跌再跌。
“山东的棉价从9月初开始不断下滑,由最高位的15000元/吨一路降到现在的13000元/吨。看这形势,估计还得跌。现在德州仅有60%的棉花企业开工,40%的棉企连棉花收购都放弃了。”山东省德州市供销合作社科长马俊凯向记者介绍山东德州棉企的生存状态。
棉价跌了,忧愁的不仅是棉企,棉花整个产业链都受牵连。棉价不断下跌,棉农认为目前市场的价格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价格,惜售心理加重;而加工企业则认为,棉价一跌再跌,如果贸然出手购买,风险太大;而下游的纺织企业也希望棉价稳定,否则,产品价格也要不断下调,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企业便无利可图。
山东棉花企业状态是棉花目标价格实施以来的市场缩影,棉花价格形成机制在由“政策化”向市场化演变。
需求影响棉价下跌轨迹
2014/2015年度,棉花目标价格改革政策取代了临时收储政策。表面来看,只是棉花销售环节由国家收储转向市场兜售的区别,实质却对棉花产业影响深远。国家收储是行政手段,是惠农政策,市场买卖则是商品经济行为,讲究供求关系。而棉花目标价格改革将使棉价形成机制市场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河南省南阳红棉棉业集团有限公司以棉花收购、加工和营销为主,年经销原棉9万吨,销售额在18亿元以上,是豫西南地区具有一定实力的涉棉企业。但是,在今年的市场环境下,他们的生产和销售都采取了非常谨慎的态度。集团总经理张豪告诉记者:“最近皮棉的价格一降再降,就连以前市场比较认可的新疆棉也从9月初的16000元/吨降到了14500元/吨。9月初,棉花刚收购时,棉花加工厂和布厂对棉花的需求量都比较大,所以棉价处于高点。但是,随着各地棉花陆续成熟上市,再加上国际棉花价格的冲击,棉价开始回归,逐步下降。内地棉价下降比较快,除了上述两个原因外,主要是因为内地棉花的品质不高,而棉纺织企业随着产品结构的调整,对高等级棉需求加大,导致内地的低等级棉不能满足纺织企业的要求,被市场抛弃。”
对于棉花价格下滑趋势明显问题,张豪也向记者说明了自己的看法。目标价格政策实施后,棉花价格开始随行就市。棉价的高低开始与市场需求同步。比如,对于有些专门生产漂白布的企业来说,他们对棉花的品质要求较高,虽然当前澳棉价格为17000元/吨, 但是澳棉仍是他们采购的首选。
棉价形成更趋市场化
从单一的产业链点段来看,棉价下跌,对于纺织企业来说应是利好消息。因为原料价格降低,就意味着采购成本的减少,利润的增加。可是,事实并非如此。
广东忠华棉纺织实业有限公司采购经理练庆艺告诉记者:“对于加工企业来说,市场越稳定,企业面临的风险就越小。现在,皮棉的价格不断下滑,再加上后市疲软,公司今年的利润大不如往年。虽然接收的订单不少,但是因为目前棉价不稳定,我们的纱线价格也不得不做出调整。与去年相比,每吨下调了1000—500元不等,利润空间受到严重压缩。”此外,练庆艺还告诉记者,随着年关临近,他们公司将不再接受新的订单。一是因为棉价变化不断,企业风险加大;二是因为临近年关,人工减少,人工成本骤增。因此,公司在近期内,将会把主要工作放在追收回款上。
棉价不断下跌,对棉纱、棉布等产品价格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受原料价格下降影响,下游纺织品价格也一定程度承压。同时,棉价走势不明,如持续下探,也可能对棉纺织业市场销售造成一定冲击。棉纺企业的谨慎态度,减少对棉花的需求,这也是棉价不断下降的原因之一。
业内人士认为,本年度棉价的下跌是受国产棉库存居高、棉纺企业需求减少等因素影响,棉价下跌的过程也是棉价市场化形成的过程。从长期来看,目标价格改革将使棉纺产业链整体受益。一方面,从棉花种植来看,该政策在保证棉农收益的同时,有助于棉花生产的优化布局,有利于促进棉花机械化、规模化生产。另一方面,对于棉花、纺织企业而言,棉花价格的形成更加市场化,有助于理顺上下游棉纺织品的价格关系,使棉纺织企业的竞争力得到恢复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