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初的北京突遇寒流,气温陡然下降了十多度,一则关于北京中学生开“诚信供销社”的新闻却悄然走红。他们是一群怎样的年轻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诚信供销社”是一个怎样的学生组织?带着一连串的疑问,记者走进了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
“我们成立‘诚信供销社’,就是为了在服务同学们的同时,能够在全校形成一种诚信风尚。”作为“诚信供销社”的发起人,高二(2)班的金昊锋同学告诉记者,早在初三毕业时他就阅读了大量有关欧美社会信用评级体系的书籍,逐渐为“诚信”在推动社会进步过程中所能释放出的巨大潜能惊叹不已。考入高中后,这里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和鼓励同学们发挥创意、开展社会实践的校园氛围促使他进一步思索,如何从身边做起,让诚信之风成为他们这一代年轻人最重要的标签。
经过一年多的思索和观察,金昊锋发现很多同学没有时间外出购置学习用品,加之食堂与教室距离较远,很多同学为了按时上课总是选择“忍饥挨饿”。于是,开设“无人商店”的想法逐渐在他脑海中清晰起来。
“筹备阶段我们就否决了‘无人商店’的提议,因为商店显得太过功利,表达不出我们社团传播诚信精神、服务同学需要的理念。几经讨论后大家一致认为,‘诚信供销社’这个名字最贴切!”高佳奇说。自社团成立以来,高佳奇作为副社长,也是最早参与各项活动的成员之一。在他眼中,“供销社”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代名词,亲民、低价、微利、可靠是他们这一代年轻人心中对“供销社”印象的几大关键词。
在现场记者看到,“诚信供销社”的货柜位于人大附中朝阳学校主教学楼一层大厅内的一隅。在“诚在双手 信在心中”的标语下,货柜内摆放着笔记本、便利贴、暖宝宝、餐巾纸等多种文具及生活用品,其中印有学校logo的黑色签字笔是该“供销社”的主打产品。与一般校园商店最大的不同,这里没有专门的售货员,找取零钱全凭同学们的自觉性,且所有产品以不高于成本价0.2元的微利销售。
“根据我们上周的统计,自10月19日正式开业以来,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我们全部销售额约为3340元,相比于我们产品多为1—2元的定价,销售量还是很可观的。”金昊锋告诉记者,“诚信供销社”最畅销的产品是肉松饼,平均每天出货4—5箱,但校方出于开架销售食品存在安全隐患的考虑叫停了这项服务。“我们尊重校方的决定,但也会继续努力完善我们的销售模式,以适应食品类供应的特殊要求,更好地满足同学们的需要。”金昊锋说。
为了感谢同学们对“诚信供销社”的支持,也为了表达对同学们履行诚信之约的赞赏,社团成员拿出220元的全部利润并补贴上自己的零花钱,为即将参加地理会考的高二年级购置了六幅世界地图。“‘诚信供销社’是为公益而生,今后所得利润也将全部用于支持校园公益类活动。”金昊锋补充道。
采访结束前,他们的班主任郭红梅老师悄悄告诉我们:“他们还准备将’诚信供销社’办成连锁,发展到其它学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