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夜校”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字眼,但对于生活在黔南的400多万各族同胞来说是耳熟能详的,因为他们的生活正因这四个字而改变。
黔南的信合人是黔桂边缘大山深处最活跃的一群,他们开办“金融夜校”为乡亲们传递了信息、普及了知识、播撒了希望。
打通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
“各位村民,信用社的同志又来我们村讲课了,请大家赶快过来……”喇叭里传出村民组长的声音。20分钟后,不足150平米的组长家里,挤了60多名男女老少。
就在这间小屋,一位身着白衬衫的年轻人正滔滔不绝地讲着,如何识别假币、非法集资的危害、电子银行机具的使用方法、信用工程创建的优惠政策……这是荔波县甲良镇益觉村甲岸组的一个晚上。
2014年2月,荔波农村商业银行的员工利用晚上空闲时间,深入布依族、水族聚居的山寨村组,为广大农民群众开班讲课,一个月就讲了120场。
“我们益觉村路不好走,条件艰苦,搞生产难啊!这下可好了,信用社的同志晚上来讲课,我们都很愿意去听。”村支书莫文格感慨地说。
荔波农商行以“金融夜校”的宣传方式,让金融知识走进广大农村地区,提高农民对金融工具、金融产品的认识运用,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欢迎,打通了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
一场爱心满满的金融“晚宴”
为了把“金融夜校”推广开来,贵州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黔南办事处总结荔波农商行的经验,丰富完善培训内容,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提出培训目标和任务,为黔南州400万群众筹备了一场爱心满满的金融“晚宴”。
由此,“金融夜校”在黔南州铺开,现在,对于黔南农村,金融知识不再“高大上”了,金融教室、院坝会、场坝会等形式在黔南山区各村落随处可见。
“农村一向是金融服务最薄弱的环节,农民是金融知识最缺乏的群体,坚持把‘金融夜校’办下去,办丰富、办红火,意义重大。”贵州省联社主任助理、黔南办事处党工委书记胡良品表示。
“授鱼”更要“授渔”
“我一直想贷款办个养殖场,就是不晓得有哪些适合的贷款业务,也不懂有哪些程序,听了这堂课,我心头有底啦!”苗族村青年吴德明充满信心地说。
这是11月11日晚上,都匀农村商业银行在都匀市归兰水族乡基场中心社区“金融夜校”的课后反响。都匀农商行开课之前张贴了“告示”,说明要教会老百姓使用金融工具来发展生产,大家特别感兴趣。
“信用工程”有利于解决“三农”发展的资金瓶颈,保障资金安全,其关键是通过对老百姓普及金融知识、建档评级授信来增加“三农”信贷投入,改善农村信用环境,从而促进“三农”发展和农民增收,以“授人以渔”的方式活跃农村经济、推动农业发展。
“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改进农村金融服务,满足“三农”经营需求,不仅在于及时有效提供信贷资金支持,更在于帮助他们用好用活信贷资金。对于这一问题,普及金融知识成为关键,而“金融夜校”就成了助推器。
黔南农信社通过“金融夜校”全面创建“信用工程”,让农民群众讲诚信、换思想、寻对策、求发展,从“输血式”的扶贫方式改变为“造血式”的扶贫。
黔南农信社截至目前共举办了“金融夜校”3226场次,培训人数达22万人次,覆盖了全州36个社区、1220个行政村、4323个小微企业及商户。另外,在培训和宣传过程中,征求到群众意见建议1475个,现场解决问题1267个,发放宣传资料24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