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11月2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亮剑!为了毕生的追求
——记江苏省东台市时堰供销合作社主任陈礼银
□ 本报记者 王 丹 吴 震 通讯员 周传胜 肖太高

陈礼银(中)召开班子会,讨论创新为农服务工作。周传胜 摄

 

人物档案:

    陈礼银,1962年10月生。他把献身供销合作社事业作为一生追求,32年矢志不移。自担任时堰供销合作社主任以来,他带领广大职工艰辛创业,使时堰供销合作社面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他更拼搏守业,把当年的穷社打造成为全国系统“百强基层社”。32年,风云突变,他却始终不曾远离。即使曾经搏击商海成效显著,但只要一个召唤,就义无反顾地回到供销合作社。在他心中,他始终是供销合作社的人。

凡人名言:

    我是供销合作社的人,一切当然得服从组织决定。

    我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在实践我曾经许下的诺言,奉献供销合作事业是我毕生追求。

 

  说起“亮剑”,人们自然会想起电视剧中李云龙“逢敌必‘亮剑’、所向披靡”的艺术形象和他的“亮剑”精神。供销合作社一路走来遭遇了无数艰难险阻,虽不在战场搏杀,但同样需要一批无私无畏、善于攻坚的指挥员和战斗员。江苏省东台市时堰供销合作社主任陈礼银,身上就凝聚了供销合作社人的“亮剑”精神。 陈礼银在32年的供销合作社职业生涯中,人们说他有“善于工作的拼劲,善察市场的闯劲,善解难题的巧劲,善于带头的刚劲”。他自己则说:“当面临困难时,如果畏难不前,只能让矛盾越来越大;如果敢于迎难而上,果敢‘亮剑’,一切难题才能迎刃而解!”

    拼命:忠诚从来无上限

    1996年,江苏东台市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全城近三分之一被淹。时任东台市土产公司党支部书记兼经理的陈礼银,因连续多日奋战在抢险一线而累倒了,高烧达40摄氏度,不得不去医院打吊针。当晚11点,陈礼银接到了市抗洪指挥部的命令,要求土产公司在凌晨4点前紧急调运5万只草袋送达东海海堤抢险应急。陈礼银立即拔掉吊针,冒着倾盆大雨赶往仓库,同时通知公司全体党员、中层干部、年轻职工在20分钟内在仓库集合。众人到齐后,陈礼银一声令下:“所有的人都去扛草袋!”因身体虚弱,带头抢运的陈礼银被大家劝阻,他眼睛一瞪:“别管我,都给我跑起来,谁也不许落后!”在他的感染下,大家在凌晨3点就把草袋送达指定地点,为抗洪抢险赢得了时间。

    如果说,在自然灾难面前,人的潜能被空前激发,那么在常规工作中的“超常搏击”就显得更加弥足珍贵。陈礼银任曹撇供销合作社副主任时,分管农副产品一线工作。曹撇镇是东台市的传统农业大镇,年产皮棉4万担、蚕茧1万担,其他农副产品也相当丰富,供销合作社收购任务十分繁重。收购季节,陈礼银在4个收花站、3个蚕茧收烘站来回奔波,以站为家,渴了喝口自来水,饿了啃口冷馒头。一次,陈礼银到一个蚕茧收烘站抓收购,由于连续五天没有好好休息晕倒在现场,同事将他送到卫生院,又因青霉素过敏抢救了几个小时才得以清醒,捡回一条性命。而第二天,他又奋战在收购现场。

    他爱人不止一次抱怨道:“你除了工作,还是工作,只有工作!”而与陈礼银共事多年的一位老同事则说:“他工作起来,就像一个‘拼命三郎’,恨不得连夜里休息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

    善战:利刃荆棘开新路

    在困难面前,陈礼银不但敢于“亮剑”,更善于“亮剑”,长于攻坚克难、治乱兴业。

    八里乡是东台市最偏远的乡镇之一。陈礼银出任八里供销合作社主任时,该社经营亏损,人心涣散。陈礼银深知:“效益与管理互为表里,没有效益,管理就失去依托。”他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抓创收。这里是薄荷油主产区,年产250吨薄荷油,但随着市场变幻,薄荷油没人要了,“靠田吃饭”的农民几乎没了收入。陈礼银决心“逆市而行”。他四处拆借了100多万元,收购了好几十吨薄荷油。在随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陈礼银带着业务骨干,跑遍了全国薄荷油厂、几十家外贸出口企业。为了求见一位厂长,他连续守候6天;为求助一位同乡,他连等3天。经过陈礼银不懈努力,一家薄荷油加工企业终于答应来东台验货。验货当天,厂方喜出望外:“你们收购的薄荷油是最优质的,价格也合理,以后我们的薄荷油就交给老陈负责收购!”

    薄荷油销路解决了,当地农民欢欣鼓舞;供销合作社的效益上来了,职工拿到了工资、奖金。大家对陈礼银信服有加,供销合作社的管理工作也因此步入正轨。

    2001年,陈礼银被任命为东台市溱东供销合作社主任,2004年兼任时堰供销合作社主任。这是职工多、负债多、矛盾多、经济收入来源少的“三多一少”社,但是,陈礼银却满腹彻底扭转局面的决心。他说:“作为一名党员干部,面对组织的信任、职工群众的期待,只有前进,没有后退!必须敢于‘亮剑’:一是要有胆识和气魄,一定要把歪风邪气打下去;二是要有智慧和方法,组织职工穷则思变,发动党员干部抓发展、解难题。”陈礼银与他的“一班人”很快达成共识:依托优势地段,重建供销合作社!

    重建,谈何容易!首先,资金就是一个“拦路虎”。经测算,重建供销合作社起码需要投入1500万元!陈礼银一方面筹措了2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另一方面采取招商先行及让建筑商垫资建设的办法,经过一番运作,不到一年时间,4幢气势恢宏的综合营业大楼拔地而起,1幢供销商场大楼被重新改造,新增营业面积8000平方米。全社面貌为之一新:改造后的可用于商贸经营的场地面积1.2万平方米,各类村级经营服务网点56个,面积4.5万平方米。小门店变成了大超市大市场。

    2013年,陈礼银带着时堰供销合作社二次创业。经过10多轮艰苦的谈判,引进了浙江客商投资1100万元,兴办单层面积达5000平方米的大型购物广场。供销合作社成为当地集购物、餐饮、商服、办公于一体的商贸中心和商品流通主阵地。时堰供销合作社一跃跻身全国百强基层社、江苏省首批20强标杆社和盐城市十强供销合作社。

    今年,陈礼银又借助时堰供销合作社的实力和独特优势,牵头组建了顺民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瑞龙植保专业合作社和润田农机专业合作社,致力于探索“村两委+供销合作社+专业合作社”三位一体的农民合作社构架,打造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忘我:无怨无悔践诺言

    在基层供销合作社工作了几十年,陈礼银始终坚守着一个原则,那就是不做一件亏心事,站在风口浪尖上也能理直气壮。

    在时堰社创新创业之初,要攻克清场交地、房屋拆迁等重重难关。陈礼银虽是党支部书记兼理事会主任,但他不管大事小事,都充分发挥党代会、理事会和职代会的作用,既保证了公平与公正,又充分调动了全社上下的积极性,让职工真正当家做主。

    陈礼银曾依据上级部署停薪留职、搏击商海,仅几年时间,他经营的两家公司就效益可观。2001年的一天,陈礼银突然接到东台市社一位负责人的电话:“老陈,溱东供销合作社两年换了7任主任,工作做不下去,组织上想请你出马,征求一下你的意见。”陈礼银想也没想,立即应允:“既然组织上信任我,我义不容辞!”这个决定引来了亲朋好友的反对。他们说:“干嘛一年能赚几十万的生意不做,却跑去拿少得可怜的工资?”昔日老同事相劝:“溱东供销合作社矛盾多,你去了,等于坐到了火山口上!”陈礼银却说:“我是供销合作社的人,一切当然得服从组织决定。”

    32年来,在东台市基层社的疆场上,陈礼银像一位战士,剑锋所指,草木动容——头灶社、曹撇社、八里社、溱东社、时堰社及市土产公司的一路足迹,映射着他的忠诚和智慧。只是痛楚和遗憾被埋在心底——2013年,陈礼银的岳母两次到江苏省人民医院做心脏手术。他在陪护岳母做手术的深夜里,起草了时堰社的改扩建方案;他的母亲肝癌晚期,因他忙于商场开业,没有见到最后一面,留下终生遗憾。

    谈到这些,陈礼银深情地说:“人的一生难免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遗憾和缺失,但只要对党忠诚,对事业忠贞,就可以问心无愧、无怨无悔了。我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在实践我曾经许下的诺言,奉献供销合作事业是我毕生追求。”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