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4年11月2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给危机一个保险杠

□ 丁宝洛

 

  危机解救能力超差的今天,不仅需要应对危机,还要具有危机管理能力,成功地应对危机事件不仅需要坦诚的态度,而且需要准确的局势掌控能力、心理自控能力、形势判断能力。

    应对危机的强大方法,首先是强大自己,再去面对这个危机世界。这不是简单的危机应对,而是一种危机管理能力。

    在危机面前,你不仅需要掌控别人的情绪,还需要掌控自己的情绪甚至救援者的情绪,因为你慌对方会更慌,局势反而会更紧张。拖延战术,乍看起来是不作为,其实就是在等待时机,加里说,如果无法改变现状,那就先维持现状,等待时机。

    长期以来,公众总是把危机管理能力和政府联系起来,而没有把危机管理能力和个人联系起来。试想,当危机来临时,首先处于危机中的肯定是个人,你可以打110、112,但是在官方的力量来之前,你还是一个人在和危机做斗争。

    因此,危机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而危机管理的重点就在于预防危机,而不在于处理危机。出色的危机预防管理不仅能够预测可能发生的危机情境,积极采取预控措施,而且能为可能发生的危机做好准备,拟好计划,从而自如应付危机。

    对危机进行预防是企业抵御危机侵害的有力武器。出色的危机预防管理不仅能够预测可能发生的危机情境,积极采取预控措施,而且能为可能发生的危机做好准备,拟定计划,从而从容地应付危机。危机预防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1.树立正确的危机意识。预防危机要伴随着企业经营和发展长期坚持不懈,把危机管理当作一种临时性措施和权宜之计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在企业生产经营中,要重视与公众沟通,与社会各界保持良好关系。

    2.建立危机预警系统。预防危机必须建立高度灵敏准确的危机预警系统,随时收集产品的反馈信息。一旦出现问题,要立即跟踪调查,加以解决;要及时掌握政策决策信息,研究和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方针。

    3.成立危机管理小组,制定危机处理计划。成立危机管理小组,是顺利处理危机,协调各方面关系的组织保障。他们应具有富于创新、善于沟通、严谨细致、处乱不惊、具有亲和力等素质,以便于总览全局,迅速作出决策。

    4.进行危机管理的模拟训练。企业应根据危机应变计划进行定期的模拟训练。定期模拟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危机管理小组的快速反应能力,强化危机管理意识,还可以检测已拟定的危机应变计划是否切实可行。

    危机事件是危险与机会的统一体。当企业陷人危机事件的同时,也蕴涵了机会的存在。危机管理的要点就在于把风险转化为机会,企业可以通过有效的危机处理,利用危机事件带来的反弹机会,使企业在危机事件过后树立起更优秀的形象,唤起消费者更大的关注。越是在危机的关键时刻,就越能彰显一个优秀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

    一旦危机事件发生,企业管理者对危机事件反应必须快捷。危机事件发生后的24小时最为关键,企业管理者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通过新闻媒介表明态度。让受害者、消费者、社会公众消除对企业的不信任,避免反面宣传不断传播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同时,企业管理者也要迅速查明发生危机事件的原因、研究对策、实施补救,使公众在第一时间了解其真相以及企业管理者已经采取的各项措施,获得同情和信任,重塑企业良好的形象。

    为了能有效地恢复企业的形象和声誉,就要做好危机事件的善后工作。根据企业危机事件过后的实际情况和市场环境,采取策略性的恢复计划,重新建立起社会公众对企业的信心。危机事件处理妥当,可以为企业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中树立起亲近消费者、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的良好形象。

    所以,一个负责任的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的良好生存心态,不能因为发生危机事件就退缩,不能因为危机事件就倒下,这也是企业成熟的表现。

    企业管理者无论犯错与否,都需要有一个正确的生存心态,增加透明度,向公众做坦诚的解释,人们会对敢于认错、知错就改、勇于负责的行为叫好,却无法原谅遮遮掩掩和躲避事实的行为。

    总的来说——公关危机在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危机,最重要的是预防它的发生,并预见可能发生的危机。企业越早认识到存在的威胁,越早采取适当的行动,越有可能控制住问题的发展。

    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不如给危机安个有效的保险杠!随着我国企业逐步走向成熟,危机管理也将会步入一个新的天地,而企业的危机管理也必将会为企业的健康发展铺平前进的道路。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