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润电商e万家即将在2015年2月份之后上线。”华润万家相关人士表示。尽管华润创业(华润万家母公司)三季度报显示其零售业务亏损7亿港元,同比减少935.7%,但这也都不能阻挡华润万家再战电商的勇气。
而在收购Tesco之后,华润万家在超市业态的地位也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华润万家表示将用3年时间与Tesco实现融合。此外,在内部管理上,华润开展了生鲜合伙人制度,黏住员工,提升管理效率。
即便如此,利润下滑、电商汹涌来袭、电商出师不利等阴霾却依然笼罩着这个商超大鳄。那么,左手电商,右手乐购,同时加强内功的华润万家能否突围成功呢?似乎上下求索尚待时日。
再战电商意难平
尽管都在大骂电商价格战、口水战的时候,电商傲人的业绩还是让人眼馋不已。
在刚刚过去的“双十一”网购狂欢节,天猫就实现了571亿元的销售额。于是,在实体零售纷纷触网的当下,华润万家又一次打响了向电商进军的号角。
据了解,华润万家新的电商为e万家,与官网域名统一(crv.com.cn),而LOGO也正在设计优化中,计划在2015年2月份以后正式上线。此外,Tesco的电商业务部分也将于华润合并,统一为e万家。
但是,在深圳唯实慧达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高级咨询师陈怡看来,华润万家在电商上的动作较晚。细数各大实体零售企业,大润发上线飞牛网,步步高押宝云猴网,沃尔玛依托1号店,苏宁易购等,都或多或少的涉足电商。此时,后来居上成为摆在华润万家面前的课题。
其实,早在2004年11月,华润万家曾上线电商平台万家摩尔,但是主要服务香港、澳门地区,到2009年开始扩展内地及海外业务,最终在2013年以失败告终,宣告停止经营。
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对于过去的失败,华润万家CEO洪杰毫不避讳,“做创新的失败居多,而且第一步往往是错的。”而出错的过程,本身就是具有经验意义,他说,华润万家现在是一家千亿级别的企业,当一个企业达到相应的规模时,品牌发力才是时候。
对此,陈怡对其表示了自己的期待。她指出,通过学习其他同行做电商的经验,能够看得更清楚,也可为自己上线做电商做更充分的准备。同时,华润的自有品牌,连同Ole’直接进口的商品,也相较于其他零售商做电商有自己的优势。
另外,在人才方面,华润万家计划采用搭建新班子做电商。洪杰表示,目前已经成立一个独立的电商团队。据了解,电商业务目前由华润万家电商事业部总经理李颢负责。
而对于外界所谓的“华润电商是赶鸭子上架”的言论,洪杰的回答似乎透露了玄机:“现在传统零售业和线上竞争白热化,线下比较被动,但今天来看,传统零售业的企业家们姿态还是非常积极。”
正如业内人士所言的那样,“做与不做是一回事,做得好与不好是另一回事。”
陈怡也透露,为了匹配电商,华润万家也成立了市场营销部门,将顾客洞察、顾客分析等事项作为主要的工作。
鸳鸯奶茶尚未完成
一方面加码电商,另一方面拓展线下门店。并购Tesco之后的华润能否实现中国超市店王目前还是一个疑问。
毕竟,英式管理的Tesco和本土企业华润万家就像”咖啡和茶“一样,想要冲成一杯完美的鸳鸯奶茶(是港式茶餐厅著名饮品,由“咖啡+牛奶+红茶”构成),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
为了实现融合,洪杰在华润万家内部专门启动了“长征”项目,亲任项目组长。预计用三年时间完成。
但是,在此之前,就有不少企业融合失败的案例。例如,沃尔玛收购好又多,花了四年时间都没完全实现融合,华润万家还需诸多努力。
对此,洪杰表示,中西文化存在差异,相互理解认识都会有偏差。正如不同国家的人在不同法制环境下会对事情的处理有不同的意见。这种差异需要更多地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
而融合的过程会涉及人事、组织架构、信息数据、供应链等多个方面。首当其冲的人事问题。
对此,华润给出的政策是只要Tesco员工同意留下,即使超编也在所不惜。业内人士表示,该政策前期有利于快速推进融合,但是后期的消化也是一个挑战。毕竟Tesco奉行的英式标准化的企业文化。于是,Tesco裁员、关店等消息不时见诸报端。
另一方面,华润万家总部一位高管也曾认为,经过数十年,Tesco形成全球最为完善的信息系统——企业管理架构、部门设置、运营流程、财务核算都会对应在信息系统中。任何一件商品都可在系统中清晰地查询到所处的位置。
这也是华润需要学习的部分。9月底,华润万家启动的“北斗星”计划(派学员飞抵伦敦、Tesco总部学习培训)正是补短板的举措。但不得不说,这些的效果都不是短期能够形成与实现的。
相比人事、企业文化等短期难以看到成效的融合,数据、商品、供应链的对接目前已经呈现出比较明显的成效。
数据显示,截至10月31日,Tesco自有品牌已进入华润万家华南大区103家门店,增加761种单品;后者自有品牌进入前者15家门店,增加750种单品。
华润万家正在对Tesco供应链进行筛选,后者供应商将有机会进入整个华润万家的采购体系,获得远远超过以前的订单。
从这一点看,似乎能够期待美味香浓的鸳鸯奶茶面世。
“动刀”管理系统
招工难、人才不断流失一直是实体零售企业面临的重要挑战。
为此,当下的实体零售企业要做的不仅仅是黏住消费者,还要黏住员工,特别是核心优质员工。
如果说拓展电商是适应客流分化,并购门店扩大供应链系统和影响力,那么在越来越庞大门店和员工体系面前,修炼内功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集团不断加强精细化管理,向管理要效率。
华润万家就在此方面下功夫。今年7月,华润万家开始首次尝试“生鲜合伙人”制度,希望通过与生鲜员工做合伙人的方式,来提升商场员工的积极性与绩效表现,并与员工分享超额业绩带来的经济回报,互相提升,实现双赢。
据华润万家“生鲜合伙人”项目负责人陈经理介绍,今年7月~9月华润万家南区约100家店通过此项目共创造了超额利润约650万元,其中近300万元已按比例发放到相应员工手中作为分成奖金。
对于这一做法,陈怡表示赞同。她指出,目前超市最后一块堡垒是生鲜,产品本身的属性使得顾客体验非常重要。
华润万家合伙人制度激发了员工,特别是生鲜基层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生鲜这样的非工业产品或标准化程度较低的品类推广合伙人制度,充分授权和充分激励员工,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增强顾客的体验,黏住顾客。
华润万家相关负责人还表示,目前还只是针对生鲜岗位的员工,接下来会考虑在更大的范围内实行这种生意合伙人制度。
但业内人士也强调,这种合伙人制度并不是越多品类推行越好,要结合顾客购买该品类的购物习惯。例如,一些商品品类,例如服装、书籍、软百货等,消费者经过电商多年的培养,养成了网购的习惯,这时候员工怎么努力顾客也不太会回来。此时,差异化才是重点。
其实,华润万家的“利润分享”计划并不是商业零售业内的单独案例,很多企业为了挽留零售商业人才,纷纷利用类似的模式去增加门店岗位的吸引力。
例如去年家乐福也推出了“利润分享计划”,同时,先后开展了“庖丁学院”、“蔬果学院”、“面包学院”等专业培训项目,通过特聘资深的专业老师授课,为学员的培训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提升员工的职业素养和薪酬待遇,实现双赢。
“零售业应该具备更多的工匠精神和微创新能力。”陈怡坦言,在这样的情况下,向管理要效率的道路还很漫长,电商绝不是惟一的强大对手,这场战役刚刚进入高潮。
新闻1+1
难避“疯狂”拓店清算
在几乎所有零售企业放缓拓店速度的2013年,华润万家却在加速开店,当时华润万家宣称2014年将在深圳开49家门店,广州新开53家门店。
在2012年上半年,华润万家新开约200家门店,而大润发和沃尔玛分别只开10家左右门店,欧尚这一数字甚至为零,乐购和家乐福则深陷关店危机。
到了2012年下半年,华润万家的战略重点仍在加速开店。在2012年9月后,华润万家还迎来了新一轮开店高峰期。如此快速拓店的华润万家,似乎当时满心满眼想的都是如何在外资零售巨头“退守”时加速“反击”,但殊不知,不符合市场规律的“疯狂”通常都将遭遇市场加倍的“清算”。
即使华润万家CEO洪杰自己也承认,零售业以前是渠道模式,现在进入到了精细化时代,规模化扩张期已经过去。洪杰表示,“未来,在一线市场上零售业门店将主要表现为业态小型化的特征。过去十几年,行业内的大卖场管理很粗放,主要表现为人员素质等方面问题,导致卖场面积很大但是坪效不高,所以,华润万家要进行调整,以更小的门店做出更大的坪效。”
显然,从大卖场到小型业态店的转变,并非简单的门店面积减少,而是整个大卖场门店可能存在的过剩与饱和。
实际上,眼下华润万家加速新开的门店也难逃关店潮。据知情人士透露,今年下半年华润万家也进入关店周期。
按照整合方案,华润万家还接下了Tesco中国在三四线城市“跑马圈地”拿下的商业地产项目,但这些命名为“乐都汇购物中心”的商业地产项目在业内看来,不是选址尴尬就是定位混乱,或者缺乏特色,硬伤不少。在业内看来,除非华润借自身强大的地产开发能力与管理技能精耕业务,否则这些资产也将成为购物中心竞争白热化下的包袱。
在洪杰看来,华润与乐购的融合,正处在快消品零售业深度变革的时期,两家要做的事是以融合推动双方的转型达成共赢。
但是,在自身内部矛盾都没解决的情况下,从外部新加入一个内部更乱的“拖油瓶”,似乎是一种包袱。
(颜菊阳)
链接
电商巨头急速耕耘实体店
淘宝首个“会员体验厅”与京东首家“京东帮服务店”近日亮相。O2O是电商企业发展的新型模式,可以为电商实现线上线下的互通融合。
电商布局实体店
“双十一”战场硝烟刚散,电商又将战场延伸至线下。
京东商城的实体店“京东帮服务店”近日在河北赵县正式落地。据了解,该服务店类似于京东面对县域消费者的综合服务点,为消费者提供配送、安装、维修、保养、置换等家电服务,目的在于让更多农村消费者认识电商渠道和京东。此外,店内还会进行部分商品展示,并提供代客下单服务。
无独有偶,京东的老对手淘宝网“淘宝会员贵宾体验厅”同日在广州南火车站里正式拉开帷幕。据阿里巴巴集团首席市场官王帅介绍,体验厅会第一时间展示创新的购物体验和支付方式。目前,这只是“会员体验厅”计划的第一个试点区域,日后将逐步拓展至全国各大高铁站点和国内重点地区。
抢在淘宝、京东布局开张实体店之前,美妆电商聚美优品进驻北京王府井开设首家购物中心旗舰体验店,力求为消费者带来全新的购物体验。1号店也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尝试线下分销,主要类目是进口直采商品。据其相关负责人解释,1号店线下分销一来可以满足区域顾客的购买需求,二来可以增加统一采买量,从而提高进口商品的谈判话语权,获得更好的商品和价格。
可以说,从线上走向线下,是电商的发展模式之一,这不仅让网购消费模式更加“接地气”,也可以让消费者对网购体验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线上线下优势互补
无论是实体店去“传统化”纷纷“触网”,还是电商“下线”走进实体市场,可以说O2O开启了全新的购物模式。
其一,对于电商企业来说,巨头们也希望通过实体店这种新尝试来实现自身的转型,来丰富销售渠道。一方面,虽然,电商线上的发展正如日中天,如天猫24小时,571亿元的销售额让线下望尘莫及,但是网络购物这样的模式也并非完美无缺。消费者网购时看不到商品,只能看到图片和文字介绍,这就会造成一定的误差。另一方面,在网络相对而言不太发达的三四线甚至五六线城市,网购还有巨大的消费市场。
据阿里研究院对农村电商的预测显示,2014年全国农村网购市场规模将为1800亿元,到2016年将有望增长到4600亿元规模。那该如何撬动潜力巨大的农村网购市场呢?电商倾向于设立实体店。
其二,激烈的市场竞争倒逼电商企业不得不做出新的改变。电商作为一个服务性行业,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用户体验都是电商战场决胜的关键。在对手林立的电商行业,只有给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消费体验,才能赢得消费者的芳心。而这也是淘宝等诸多电商企业布局线下的初衷。“淘宝会员贵宾体验厅”体验厅的工作人员介绍,“你可以在这里尝试出门不带钱的乐趣。”
可以说,京东、淘宝等通过线下渠道的拓展和用户接触、互动。
(王晓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