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4年11月2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发达地区基层社发展应不拘形式

□ 李逸初 李隐萍

    近些年,受到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工作,对很多地区的基层社有明显的指导作用。但作为商业发达地区的基层社,面对农业所占GDP比例不高,农资市场份额不大等现状,如何谋发展,继续发展供销合作事业,成为我们日益关注的新问题,值得我们进行探讨。

    随着地区商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生产在GDP中所占比重的减少,农村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就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而言,全镇土地面积约142500亩,1961年全镇耕地面积38587亩,而据2011年镇街基本农田保护区核查数据显示,实际耕种面积仅约335亩,经济较发达地区第二、三产业普遍发展日渐蓬勃,单一的农副产品、生产资料供销已无法维持供销合作社的生存,使得经济发达地区的基层社必须要勇于突破,加速改革创新。

    一、适应市场规律,因地制宜发展。综观东莞市的各个基层社,各有特点、各有所长,经营能力和经济能力各不相同,有擅长商品经营、有擅长内外贸易、有擅长资产经营。因此,在激烈市场化竞争面前,各个基层社应当要瞄准市场,从实际出发,做强做大优势产业,不拘泥于农民合作社等为农服务形式,立足于地区经济环境,发掘市场需求,开拓多样化服务领域,带动自身效益和当地经济发展。

    二、用好用足政策,争取各方支持,大胆积极参与市场经济活动。随着经济发展需要,政府服务外包是必然的趋势。比如油站、再生资源、烟花爆竹等行业发展潜力巨大,是供销合作社的传统经营项目,又是政府亟需管理好的重要领域,而且容易经营,竞争压力少,可以更有效地为供销合作社创效益。因此,供销合作社一定要积极主动,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并用好政策,主动承担社会职能,为政府排患解难,从而获得更多更大的帮助。除此以外,还要做好与其他职能部门的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获得这些部门的团购业务。

    三、推广特色农副产品,坚守农副产品供销阵地。随着食品安全问题日渐得到民众的关注,社会上食品问题增多,供销合作社传统的日用品供销业务,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和良好口碑。开发、推广特色绿色安全农副产品,为农民找到加工农产品、拓展适销农副产品路子,实现农民与供销合作社的互惠互利,站稳基层社农副产品供销阵地,既可传承供销合作社的历史职能,为新农村、城乡服务,又实现供销合作社特色品牌业务,做强做大商贸流通服务,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敢于引入先进经营管理方式,大胆引进人才。由于过去的体制,有些基层社存在保留职工社员的情况,而且占全体员工比例较大,他们工龄长,难免出现工作惰性大,进取心不强,学习积极性低。但人的能动性是无限的,基层社老员工具有丰富经验和人脉,是新一代员工无法替代的,基层社应多提拔、培养潜力大、资历好的员工发展为中层干部,以老带新,建设一支具供销合作社特色的人才队伍。一方面应加强对老职工的教育和培训,充分调配现有的人力资源,不断挖掘人的自身潜力;另一方面,应敢于引入先进经营管理方式,大胆引进对口人才,给予合适的激励机制和晋升机制,充分调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使命感。

    五、盘活资产,增加收入。社有资产是供销合作社宝贵的物质基础,也是供销合作社能够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存在发展的先天优势,因此,基层供销合作社要根据市场需求,一方面改造旧资产,提升其功能配套;另一方面,要积极开拓投资经营,提升资产管理水平,为供销合作社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基层社作为集体企业,自谋发展、自力更生,已经是必然的趋势。我们不能坐等政策,必须应因地制宜,立足于经济发展需要,努力争取和利用好政府政策扶持,提升服务社会的职能,创新发展路子,把供销合作社的根基打牢、做强。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供销合作社)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