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日前,国家粮食局表示,我国将大力推动建立政府主导、需求牵引、全民参与、社会协调推进的节粮减损新机制,努力形成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科学健康的粮食流通方式和消费模式。
为推动建立节粮减损新机制,国家粮食局实施“粮安工程”,加大节粮减损关键技术研发力度,推动原粮“散装、散运、散储、散卸”的四散化物流方式。同时,到2014年底,将累计为全国26个省份配置817万套新型农户储粮装具,每年可减少农户储粮损失90万吨,使粮食仓储企业的储藏损失率平均下降1.7%左右。
10月16日是第34个世界粮食日,所在周是第24个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今年的节粮宣传周主题定为“节约一粒粮 我们在行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爱粮节粮“家庭在行动”、“青少年在行动”、“企业在行动”等系列活动。
据了解,我国粮食产后损失浪费严重。据测算,仅农户储粮环节,由于设施简陋、粮食装卸运输抛撒遗漏、过度或粗放式加工,每年造成的粮食损失在3500万吨以上,相当于2亿人1年的口粮。其中,由于农户储粮装具简陋,保管技术水平低,受鼠害、虫害和霉变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粮食损失率约为8%,核算每年农户储粮环节损失约400亿斤。
今年世界粮食日的主题是“家庭农业—供养世界 关爱地球”。国家粮食局表示,推进节粮惜粮,当前工作的难点一方面在于农户科学储粮基数比例大(根据农业部资料显示,目前全国种粮农户有2.1亿户),已实施农户科学储粮专项的农户不足3%,全面实现农户储粮减损(400亿斤)存在较大难度;另一方面在加工环节,根据2013年国家粮食局相关统计数据,粮油加工企业日产能50吨以下的小型企业数量占比20%左右,落后的生产方式导致大量的加工损失浪费。
(周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