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麦德龙在华“变脸”

□ 本报记者 陈岳峰

 

  如果你听到麦德龙也有可能在中国市场开展特许加盟业务的消息,是不是觉得有些难以置信?

    但没错,这是真的,这还只是麦德龙未来“变脸”过程的其中一张面孔。

    麦德龙正在进行入华18年以来最大的调整和转型。这是席龙自2013年11月接替何哲伟出任中国区总裁一职后带来的新变化。

开放加盟

    截至目前,业界最熟悉的是今年4月麦德龙全球50周年的庆典上,麦德龙在上海发布的中国区新战略。彼时,席龙表示,麦德龙将全面优化在华的业务条线,聚焦五大业务,即将过去的电商、商贸、福礼、大宗采购、餐饮、工厂、客户销售、现购自运批发商场,压缩至电商、商贸支持、福礼产品、食品分销、现购自运批发商场五大业务。

    事实上,麦德龙在转型的道路上做出的改变远远不止这些,这家来自德国、在业态模式上有些“倔强”的全球第三大零售商,在中国市场某些方面的变革力度,这次很可能超过了老大沃尔玛和老二家乐福。

    这种变化当然与掌舵者密不可分。与前任相比,席龙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大刀阔斧,似乎更擅长针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做出改变,并且敢于迅速布局。“以前我们可能过于想抓住所有的机会,但现在我们更希望聚焦到能做到最好的业务上来。” 10月14日,席龙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在麦德龙上海普陀店的边上,一家80多平方米的“合麦家”便利店已经悄然开业,这是麦德龙在中国市场的新业态,“合麦家是麦德龙在中国的一个新品牌,专门为特许经营业务设立。”席龙对记者专访时透露,这是一个类似于便利店的业态,适合在学校、小区、医院周边等场所经营,面积可以从50至100多平方米不等,针对每家店所开区域和消费习性的不同,在商品的配置上也会有所差异。对于加盟商,麦德龙会为他们留出20%~25%的利率空间,并会提供大部分商品,但也不要求100%的商品必须由其供货。

    在席龙的规划中,麦德龙在华将要做的特许加盟,是其商贸支持业务的延伸,即支持中小商贸企业的发展——这是麦德龙的主要客户之一。因此,除了合麦家这样授权和管理更规范和严格的业务,麦德龙还会推行另一种较为松散的特许经营模式,虽然同样会签特许协议,但只是对这些加盟门店在商品品类、陈列、管理等方面提供建议,而不是强制性的。也就是说,麦德龙更像这些中小商贸企业门店的“导师”,在经验和技术上提供支持,以增强这些企业客户对麦德龙的依赖度。

    席龙表示,麦德龙特许经营业务暂时还只在尝试阶段,目前还未正式对外放开。未来在加盟商的遴选上也会很审慎,“赛百味一年有3000人申请加盟,但可能一年只选择10个加盟者。”不过,席龙对这一业务的未来很有信心:“麦德龙在食品安全、物流配送上都是最具优势的,同时我们在进口商品上有价格优势,渠道也非常广,能为加盟者提供不同选择。合麦家未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业务升级

    在业态和卖场升级上,麦德龙在2014年明显也加快了脚步。

    作为麦德龙食品分销业务的一个重要平台,麦德龙今年还成立了FSD(Food Service Delivery)平台,与麦德龙目前的现购自运门店形成差异化,目标客户群为大型餐饮企业及大型企业的食堂,专门用于满于足食堂、餐饮服务业、餐厅和酒店等餐饮类客户的专业需求,提供从物流配送到食品加工等先进的一站式服务。

    6月26日,首家FSD在青岛开业,面积约1500平方米,与麦德龙青岛黄岛店在一起。

    席龙把它称为麦德龙中国启动的一个全新战略性渠道,“一些大型餐饮企业和大型企业的食堂,每天的采购量惊人,如海信集团每天需满足2万人就餐的采购量,且需要及时、安全配送,单靠麦德龙的门店,已经不能满足这些客户的更高需求,FSD业态就是专门为这些客户量身订做的。”他说,麦德龙将把FSD平台推广至全国,计划在中国开出约50家左右,“FSD是一个独立的业态,在其他地区,我们也将视情况单独选址。”

    10月份,麦德龙又启动了现购自运模式门店的全面升级改造,首家调整后的门店上海浦东店已于近期亮相。除了免费WIFI这样的标配,在这家门店里,非食区域被重新划分为季节性商品,厨房、烹饪/餐厅,服饰纺织,办公/电子产品,商用/家居百货五大区域,并将以往分开的进口与国内商品进行了合并,混搭在一起进行销售。值得注意是,以往并不太注重陈列的麦德龙也开始下大功夫改善陈列,尤其是在生鲜区域,以往麦德龙在这一区域的优势仅限于商品和品质这两点,在陈列上的确有些乏善可陈。但现在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而代之的是品类更丰富、陈列更美观的生鲜区域布局,更像一个生鲜加强型超市的陈列水平。

    在服务和体验上的提升也成为麦德龙调整上的着力点。比如,麦德龙上海浦东店里开辟了客户驿站、福利礼品馆和互动坊等独立区域,其中“客户驿站”为顾客提供舒适的环境和免费自助咖啡,并配备电脑、打印机,可供顾客上网查询邮件和商品信息,并打印订单。“互动坊”则是一个顾客沟通交流的平台,餐饮类专业客户和业内专家甚至能在这里举办产品烹饪示范和研讨会,交流专业经验和产品知识。而“福利礼品馆”陈列了800余种专门针对企业和相关单位的福利商品,专业销售人员一对一提供独特的福利解决方案。

    席龙告诉记者,除了新开的门店会采用这种全新的模式,年底前还会对6家门店进行这样的升级,其中上海3家,其他区域3家。2015年1月起将逐步在全国门店推广。

变与不变

    席龙还透露,麦德龙在电商上也将再次发力。麦德龙的电商业务这次要选择在O2O上突围。

    席龙并不否认此前麦德龙在线上业务上进展并不如意,并表现出了对电商业务的充分重视。“之前防御性的做法是行不通的,我们在电商上已经丢失了不少宝贵的时间。”他对记者说,麦德龙将实施O2O的电商战略,11月份将重启电商业务,并将与一家知名的电商平台进行合作。为了配合电商业务的拓展,麦德龙对配送平台进行了专业改造,以更符合电商配送的要求。

    另外,与以前业务各自为战不同,席龙的策略是让所有业务整合成一个平台,以实现麦德龙价值的最大化。“以前麦德龙电商业务是独立的,现在我们要把线上线下整合到一起,全品项服务,做到无缝结合。”席龙希望,未来电商的销售能在麦德龙中国区的业绩中占比达到20%。

    值得注意的是,今天零售市场的不景气并没有让麦德龙在实体门店的拓展上停下脚步。

    截至9月,麦德龙已完成2014年新开10家店的计划,在中国54个城市拥有78家店。2013年麦德龙销售额达到175亿元,同比增长8%,今年的增速也不会低于这一数字。

    事实上,这是一家很有意思的企业,在中国市场始终坚持现购自运模式,目标客户群上避开与沃尔玛、家乐福、大润发等零售企业的正面竞争,从入华伊始就坚持“透明发票”,发票全部由电脑输出,内容包括顾客姓名、商品种类、名称单价、所购数量、金额及日期等。在麦德龙购物,谁想在发票上做点手脚占便宜那绝对没“门”。

    这些不妥协的策略曾在初期遭遇许多客户的阻力,但10多年过去却换回了市场的尊重,而曾在这一市场上有过的那么一两个对手如来自荷兰的万客隆等,早已烟消云散,退出了中国市场。

    18年后的今天,麦德龙又在市场环境的变化主动谋变,某种意义上说,外资零售企业目前在中国市场普遍陷入困境,如果麦德龙的变革成功,至少能为同行们提供一个样板。

    那么,席龙主导下的新变革将给未来的中国市场呈现一个如何不一样的麦德龙?

    目前看来,麦德龙所有的改变都还处在摸索阶段,观察成效尚需时日。显然,变革才刚刚开始,所有实体零售遭遇的问题和困境,麦德龙也不可能轻松地跨过去而成为幸运儿,其未来要面临的挑战还有很多。


新闻1+1

传统零售商转型步履维艰

    为了免于沦为电商的“试衣间”,越来越多的百货企业开始开设网店。目前来看,其自建平台的流量与销售额都无法与纯电商抗衡。《传统零售商开展网络零售研究报告(2014)》指出,多数企业的网络零售销售额占公司整体销售额的比例仅在5%以内,而网络销售额过亿的企业也仅占样本企业的12%。以不同业态来说,传统百货“触网”不力,转型艰难;传统超市面临线上竞争的同质化。

    2013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稳步发展全年实现18851亿元的网络零售交易额,相较上年增长了42.8%。网络零售交易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7.9%,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在这一背景下,传统零售企业积极尝试整合线上线下资源,进行O2O的转型。

    以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13年连锁百强企业为样本进行统计,开展网络零售业务的百强企业有67家,净增5家。与前两年相比,增加的数量明显变少,说明传统零售企业对电商的认识更加理性,触网变得更为谨慎。

    虽然不少传统零售企业都在布局O2O模式,但是成效尚不显著,O2O模式仍处探索阶段。报告显示,本次调查43%的企业已经开展了O2O业务,57%的企业虽然尚未开展但都表示愿意尝试。已开展O2O业务的企业中,采用最多的形式是线上关注、线下体验和购买,占70%;其次为线上下单,线下取货、换货、退货,占65%。

    调查样本中,40%的企业2013年网络零售销售规模小于500万元,16%的企业在500万元到1000万元之间,销售额过亿的企业仅有12%。网络零售销售额占公司整体销售额的比例在5%以内的企业达87%。从日均订单看,42%的企业日均订单仅在100单以内,26%的企业日均在100单到500单之间。传统零售企业网上业务运营任重道远。

    报告指出,多数企业对于网络零售业务的投入相对谨慎,近五成企业从开展网络零售业务伊始到目前的投入总额在500万元以内,投入小于2000万元的企业占比达到79%,仅有6%的企业投入过亿元。大部分企业人员投入也较少。

    随着各电商将食品生鲜类商品作为新的突破点,传统超市行业受到的冲击逐渐增大。大润发、Tesco乐购、步步高集团、新合作常客隆、长江汇泉等企业纷纷上线,试水电商。但是,除了沃尔玛旗下的1号店经营较为成功外,超市触网鲜有成功案例。已经开展网络零售的超市同质化竞争激烈。

    调查报告分析指出,传统零售企业发展网络零售业务大多依靠传统管理方式来管理电商业务,缺乏独立有效的电商治理结构。目前看,发展较好的治理模式是以相对独立的团队来开展电子商务项目。传统零售企业直接网上开店的经营现状不甚理想,面临投资回报率低、盈利前景差等诸多问题和挑战。网络零售业务的建设需要企业进行大量投入,传统零售商涉足网上零售不能盲目跟风,需谨慎对待。

(叶尧)


评论 

做好门店是立身之本

    “冷”是2014年零售业的一个明显的写照。据《2014年上半年主要零售企业关店统计》显示,2014年上半年,主要零售企业(不含家居、电器)在国内共计关闭158家门店,远超2013年全年35家的关店数。而2013年也曾经是中国连锁协会行业调查中,连锁百强销售增幅首现个位数,增幅最低的一年。即便是推出了大力度的优惠促销活动,大多数的零售企业仍然不得不面临,如何在电商分食下,完成既定销售目标的严峻考验。

    “冷”的严峻事实促使众多实体零售商纷纷求变,步步高投身云猴,永辉超市在福州的8家门店试验微店,华润万家也计划于明年初重新推出电商。在众多零售商纷纷大举投身O2O全渠道以对抗零售业下滑的不争事实时,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包括苏宁、王府井等大手笔巨头在内,目前实体零售转型O2O还没有特别成功的案例。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今年8月的调查显示,连锁百强有67家企业开展了电商的业务,但是其中56%的企业2013年网上销售不足一千万元。连锁百强有73%的企业都开通了官方微信,但是八成企业微信的订阅数量都少于5万,这与电商企业动辄几百万上千万的客户相比非常微不足道,实体企业在电商平台的业务前景非常不清晰。在实体业绩不佳,而且全渠道转型又越烧越烈之时,做好门店,提升自身优势仍然是立身之本,为此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郭戈平提出要走智慧零售,拥抱新消费时代的建议。

    郭戈平认为,“智慧零售”主要包括消费者、门店和供应链三个层面。在消费者端,互联网赋予消费者更多权利,也包括对消费者具体需求的大数据采集,智慧零售让企业更高效获取客户的数据,多点链接客户,提高客户的黏性和忠诚度。零售实体企业可以强化会员的管理,更好地开发和维护好自己的客户数据,利用自身的会员系统获得客户消费行为的数据;门店不仅仅是在卖商品,重点还在体验;而供应链也要重在效率。智慧零售在前端眩目多彩,但是在后台应该是更加冷静缜密。在行业销售增长出现下滑,电商价格战此起彼伏的时候,练好基本功才能有能力更好反击。

(厉林)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